返回首页   行业新闻

孙瑞哲: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推进纺织行业和中纺联工作高质量发展

2019年8月8日

8月6日,中纺联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学习。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做题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纺织行业和中纺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分享。以下为全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七十年沧海桑田,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七十年波澜壮阔,中国纺织工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在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中,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发展。行业从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做到了衣被天下,成为支撑世界纺织工业体系平稳运行的核心力量。今天,中国纺织工业一览众山小地矗立世界纺织之巅,一骑绝尘地接近实现世界纺织强国的目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与艰巨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行业力量,考验着中国纺织人的智慧与能力、责任与担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产业要成长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要更好发展,需要我们厘清历史逻辑,辨明时代潮流。只有深刻总结从何而来,才能更好明白去向何方。


一、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纺织工业实现70年巨变的核心逻辑与根本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纺织人”艰苦拼搏,有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也有气壮山河的建设豪情,有披荆斩棘的改革实践,也有风雨兼程的强国探索。站在历史的维度,将行业发展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观察,我们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一)产业初长成

从一穷二白到形成完整体系,行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民族得到独立、人民当家做主,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创造性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种开天辟地的变化使得中国纺织工业彻底摆脱了过去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窘迫局面,迎来飞速发展新时期。

在东西方“冷战”和一穷二白的背景下,面对物质资源极度缺乏、产业基础极度薄弱、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的现实,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纺织工业的建设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纺织工业部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批部委,先后规划布局,建成了石家庄、邯郸、郑州、西安、北京“五大纺织新基地”和(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厂、郑州纺机厂,迅速打开大规模建设纺织工业的局面;于20世纪70—80年代,建成了辽阳石化等10个大型合成纤维工厂,奠定了化纤工业体系基础。截至1978年,我国建成纺机厂153个,依靠自主研发制造的成套设备,建成了棉、毛、丝、麻、化纤、印染等生产基地。与1952年相比,1978年全国棉纺锭增长了2.1倍,棉纱产量增长了4.4倍,布产量增长了3.4倍。衣被甚少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人均棉布产量从1950年的4.57米布增长到1978年的11.46米;化纤产量从忽略不计发展到28.5万吨。在党的领导下,这一时期我国基本建成了门类齐全、供应链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奠定了中国纺织工业长远发展的深厚基础。


(二)开放定格局

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行业打开了广阔空间。

经过30年的艰难探索,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加成熟。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此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领导下,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再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建立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纺织行业积极顺应时代潮流。1979年,纺织工业部成立深圳华联纺织联合公司作为中国纺织工业经济直接对外开放的窗口;之后在青岛进行“青纺联”工业企业联合经营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的试点,纺织行业逐渐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核心来源。在中国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系解冻、时代色调“由冷转暖”的背景下,纺织行业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三来一补”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1983年,以“取消布票,敞开供应”为标志,中国纺织工业率先告别“短缺经济”,成为五大民生问题中解决得最早、最好的一项。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服装行业划转至纺织工业,使纺织工业的体系得到完善。1984年至1992年,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长了5.9倍,年均增长27.23%,中国占世界纺织服装出口比重从6.4%上升到10.2%;进口纤维原料从60万吨扩大到134万吨;进出口顺差增长了5.7倍,扭转了我国货物贸易持续逆差的局面。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为纺织行业发展拓展了空间。


(三)发展不动摇

从讨论姓“社”姓“资”到坚定市场经济,行业激发了发展活力。

20世纪90年代初,在经历了东欧剧变等一系列国际动荡之后,中国面对的内外环境非常复杂,关于“社会主义能走多久”“改革开放姓‘社’姓‘资’”的讨论甚嚣尘上。面对纷扰与动摇,以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给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此后,人民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更加坚定,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升,市场活力得以有效激发。

1993年,纺织工业部作为第一批政府部门改革的国务院组成部门,改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国纺织总会。1998年又组将国家纺织工业局,隶属国家经贸委,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作为政府部门改革后承担行业服务和吸纳分流人员的部门也于同年成立。

这一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纺织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宽松的经济政策和稳定的市场环境使得民营纺织服装企业大量涌现,竞争力不断提升。出现了如雅戈尔、杉杉等一大批优秀民营纺织企业。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开始快速发展,典型代表有绍兴柯桥的中国轻纺城。90年代末期,“压锭解困”的政策实施,为纺织工业营造了“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了国退民进的发展格局,行业活力进一步得到释放。1997—2000年,淘汰落后棉纺锭近1000万锭,纺织国企数量减少23%,亏损企业数下降1/3。截至2000年,全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61.34%,销售额增长44.59%,利润69亿元;出口额达到 530.4 亿美元,比1991年增长了2.46倍。


(四)热情拥市场

从浅层开放到深度融入,行业顺应了时代潮流。

2001年加入WTO,中国开始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为纺织服装行业竞争力充分释放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党中央根据国情世情的变化,引导产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纺织工业进入“快车道”,迎来“黄金期”。行业在世界纺织价值链中的地位稳步提升,所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影响力与话语权持续增强。2002—2008年出口额年均增速达到19.5%;2001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为14.83%,到2008提升到26.1%,世界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的地位更加稳固。

中国纺织工业的产业规模、产品结构、发展模式、技术水平在这一时期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达3510万吨,占世界比重48.25%;化纤产量从2000年的694.2万吨增长到2430.5万吨,增长了2.5倍。

随着国家纺织工业局于2001年初撤销,行业服务职能也彻底融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相关行业服务在摸索中起步、在创新中壮大。在全部工业领域中,纺织行业工作开创了一系列先河,许多工作至今依然无人超越。第一个开展行业信息化工作,第一个开展产业集群试点与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第一个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第一个将纺织服装展览工作集成……。


(五)挑战中成长

从快速扩张到成长烦恼,行业加快了转型探索。

伴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萎缩,给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纺织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不少企业陷入困境。网络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也形成了一定冲击,如何平衡线上线下渠道的竞争、如何应对网络经济的快速成长成为行业的现实考验。同时,前期行业膨胀式发展积累的问题,引致了一些外界的傲慢与偏见。针对行业的发展方向之惑、转型升级之痛、持续成长之痒,2009年4月国务院专门出台了《纺织调整振兴计划》并配套扶持政策,行业发展信心得到很大鼓舞。

在党的领导下,行业对外开拓市场,对内挖掘潜力,及时调整产品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加快拥抱网络经济,最终实现了缓中有进,在全球纺织产业中地位进一步巩固。到2010年纺织品服装出口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2012年,全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额为2625.63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了38.47%。中国纤维加工总量2012年达到4530万吨,占世界的一半以上。行业区域结构加快调整,2012年,西部地区服装企业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08年的0.92%增长到1.74%,中部地区从10%增长到16.13%。


(六)价值新纪元

从百年变局到百年梦想,行业进入发展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经济处在了新的“十字路口”。全球分工格局、贸易格局、创新格局深刻调整,周期性问题、结构性问题、突发性问题相互叠加,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推进。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开始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复杂的内外形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高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入新时代,行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化,开启了价值新纪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也于2012年发布了《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提出到2020年建成纺织科技、品牌、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

目前,我国已拥有全世界最为完善的现代纺织产业制造体系,产业链各环节制造能力与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2018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约5460万吨,占全球纤维加工总量的51.28%,是1978年的近20倍;化学纤维产量突破5000万吨,占全球化纤产量2/3以上;60S以上纱线生产量的80%在中国,色纺纱生产量的90%以上在中国,高档衬衫色织面料生产量的60%在中国,高档牛仔面料生产量的30%在中国,高支高密织物的生产技术主要在中国。2018年,规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3703.5亿元,占全国规上工业的5.3%;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2767.3亿美元,占全球35%左右;全行业净创汇2501.9亿美元,占全国的71.1%。产业用纺织品在纤维消费中的占比达27%以上,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过滤、土工建筑、安全防护、结构增强等领域。

树高千尺也有根,江河万里总有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未来的昭示。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纺织工业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所有成绩的取得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面向未来,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产业报国初心,坚定不移推进纺织“科技、品牌、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建设,服务发展大局,服务战略需要;牢记强国富民使命,坚定不移树立“科技、时尚、绿色”工作新定位、行业新标签、社会新认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大力弘扬“实业兴国的爱国精神,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协同发展的团结精神,人才为先的人本精神”,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纺织工业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纺织工业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重要民生产品的供给部门,“真”“善”“美”是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根本追求。所谓“真”就是聚焦创新驱动,以现实生产力的发展和高质量的供给,切实满足人民需要;所谓“善”就是聚焦社会责任,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公平竞争,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所谓“美”就是聚焦文化自信,促进先进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不断美化人民生活。行业对“真”“善”“美”的追求统一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是中国纺织工业的责任与使命,这种使命体现在产品与人、企业与社会、产业与国家三大关系中。


(一)使命体现在产品与人的关系中

产品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产品是材料、结构、形式、功能等内容构成的有机整体,产品供给的过程就是产品要素满足需求的过程。

从材料看,纺织材料的发展背后是人民需要的不断发展,带动的是工艺流程的不断进步。纤维材料的应用大致经历了用天然、仿天然、返天然和超天然四个阶段。用天然阶段,在建国初期,纺织材料几乎全部来自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材料供给只能满足人民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仿天然阶段,为弥补天然纤维资源不足,解决人民穿衣问题,纺织行业加快发展化纤工业,以涤纶等纤维替代天然纤维,满足了纤维量的需求;返天然阶段,随着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人民对健康、自然有了更多关注,纺织材料开始回归天然。一方面竹原纤维、天丝TM、聚乳酸纤维、壳聚糖纤维等生物基高性能纤维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和工艺改进天然纤维产品,性能得到极大改善;超天然阶段,高性能、多功能化学纤维已不再是天然纤维的简单替代品,纤维性能大幅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纤维材料在生活、生产、生态中的架构与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从产品看,产品升级折射出的是消费需求的持续升级。围绕产品形式,改革开放前,我国居民衣着消费水平较低,产品品类、衣着款式、服装色彩等均较为单一、单调。改革开放后,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服饰“蓝、黑、灰一抹色”的情景消失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情况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服饰。围绕产品性能,防皱、抗菌、抗紫外线、除螨、防霉、抗病毒、防蚊虫、防蛀等功能越来越多,产品在提升生活品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围绕用途,在传统服用外,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医疗与卫生、生态与环保、安全与防护、交通运输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与航空航天发展等重要领域。

从价值看,“品质、品行、品味”成为产品价值的重要构成,反映出的是人民需求的多元。纺织服装产品的价值开始更多来自品质。这种品质不仅包含产品质量,还包括品牌以及产品背后的服务体验,比如店面服务、智能纺织品承载的服务等。产品的价值开始更多来自品味,即文化创意。纺织产品在通过点、线、面、体、色彩、肌理等内容达成某种“形式美感”的同时,也在传递思想或情感,这成为产品文化价值的重要来源。例如,将中国传统服文化元素与产品相结合、将二次元等IP与产品相结合。产品价值开始更多来自品行,即社会责任。消费者在产品品质之外,开始关注生产过程是否符合社会责任要求,并愿意为负责任的产品付出额外费用。

纺织产品是科技与时尚的融合体,是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美学。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升级的趋势不可逆转,纺织产品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二)使命体现在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中

回顾中国纺织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与社会间的关系经历了从“企业办社会”的单位制社会向“社会办企业”的市场化服务演变。总体看,企业与社会是一种适应与共生关系,企业是社会生态的构建者,社会是企业发展的大环境。

纺织企业是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2018年,福布斯排行榜世界前8位的富豪中有2位来自纺织服装行业,这折射出纺织服装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巨大潜力。集群式的发展模式使得纺织企业成为繁荣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以柯桥区为例,地区65%左右的工业产值是由纺织企业创造的。在与中纺联有集群试点共建关系的216个地区中,纺织企业在支撑当地经济、稳定就业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纺织企业在服务三农方面十分关键。行业企业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了1000多万个就业岗位和数千亿元现金收入;企业每年使用国产天然纤维原料约900万吨,为农村、农民、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纺织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输出者。纺织行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区域化程度高的特征,这使得纺织企业的创新溢出效应非常显著。人员的流动、知识的输出,能有效带动周边产业创新。纺织企业在输出产品的同时,也在输出文化创意与设计。很多企业本身就是植根于当地服饰文化(如非遗)。企业的发展对于繁荣当地文化、提升区域时尚影响力意义重大。纺织服装作为电子商务的第一大细分品类,行业企业是新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从大规模定制到工业互联网,从网红经济、共享经济到社群经济、订阅经济,行业企业有力地推动了新经济发展和网络生态的形成。

纺织企业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作为容纳2000万就业人口的经济部门,纺织行业是推进社会责任建设的重要阵地。纺织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对于推进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纺织企业的生产运营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行业企业是推动社会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

企业的发展也受社会生态的影响。要使行业企业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要社会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处理好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内资与外资、线上与线下、新经济与传统经济间的公平竞争与协调发展。


(三)使命体现在产业与国家的关系中

中国纺织工业是产业报国和强国富民的有力承担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纺织工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行业是中国最有潜力率先跨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的工业部门之一。从原料供应、设计研发,到纺织染加工、三大终端制造、运营零售,中国纺织工业形成了全球体量最大、最完备的产业体系。纺织工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全产业链闭环创新能力的工业部门,一个环节的创新可以在另一个环节快速得到应用转化,这种能力使得行业创新能够以平台化、集聚化、融合化的方式涌现。纤维新材料、智能装备、新经济模式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对于支撑整个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纺织工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作为民生产业,纺织工业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就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打好脱贫攻坚战重要产业力量。在衣食住行等民生领域,穿衣问题解决得最彻底。全行业就业人口超过2000万。产业的区域结构特征,使得产业转移工作能极大带动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中国纺织工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始终没有动摇,是稳增长、防风险的重要产业力量。行业创汇在维持币值稳定,平衡国际收支,保障经济金融安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着支柱作用。绿色是纺织工业新的产业定位之一,作为社会责任的积极践行者,中国纺织工业的绿色实践对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非常关键。

中国纺织工业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纺织工业从产品设计、原料供应到加工生产和消费流通各环节都表现出非常高的国际性。作为目前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工业部门之一,中国纺织工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践行者。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纺织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将先进装备、优势产能、成功经验输出给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延伸当地产业链,不断填补发展空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拉动就业促进当地税收增长。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在纺织工业领域有非常强的互补性,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未来产业合作将有非常大的空间。

中国纺织工业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力量。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要经济增长,而且要文化繁荣。中国自古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纺织品服装作为文化载体,蕴含着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在纺织品服装中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提升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影响力和时尚话语权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三、2019年以来中纺联围绕新发展理念进行了有效探索和积极实践

2019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纺联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化落实“科技、时尚、绿色”的产业新定位,行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行业创新发展打开新局面

1、开展行业科技服务工作。注重自主创新,《纺织工业“十三五”科技进步纲要》中的多项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开展“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相关工作、国家科技部“面向2035年材料领域科技发展战略专题研究”纺织重点基础材料研究工作等。推动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主体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2019年,启动了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建设,相关方案已于6月份通过专家论证;国家印染行业创新中心相关工作也已展开。围绕行业在“十三五”期间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各专业协会分别开展行动,推动了分行业在技术改造、设备升级、产品创新、管理提升等方面的发展。


2、推动行业时尚发展。加强时尚创意内容的研究,推动流行趋势与色彩研究、自主品牌建设。智能与时尚创新融合初见成效,人工智能技术已开始用于色彩流行趋势分析、指导纺织产品开发。时尚在产业集群与企业服务中加快落地,成立了绍兴柯桥中国女装面料流行趋势研究院。品牌工作围绕企业品牌培育和区域品牌建设两大主线持续推进,举办了中国品牌日纺织服装行业系列活动。


3、围绕“互联网+”引导行业新经济发展。中纺联通过制定规划、构建体系、培育试点,系统推进两化融合与智能制造工作。完善顶层设计,发布了《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组织编写了《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建设发展白皮书(2019)》。中国服装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中国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联盟等正发挥积极作用。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成果推广、智能产品及优秀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录征集工作。认定纺织工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开展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培育工作。电子商务建设方面,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云信息化服务,开展了中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示范试点的建设工作。


4、加强人才体系建设,夯实创新基础。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是强国建设的根本。加强高等教育,推进纺织服装类院校“双一流”建设,提升我国纺织服装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建立“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探索“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新机制。发挥人才培养基地作用,通过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院士与人才评选、举荐工作及青托人才与企业对接工作。通过开展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纺织之光”教育奖、桑麻学者评选等工作,表彰奖励行业优秀带头人与教育工作者。


(二)服务国家总体布局,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行业协调发展打开新局面

1、平衡区域关系,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中纺联持续推进产业区域布局、产业转移、园区发展工作,努力推动东中西部各个地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纺织产业的平衡发展。引导产业有序转移,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完成了多项区域调查、专题研究和发展规划;推动产城融合,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强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的联动性。继2018年举办第一届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区域合作发展大会、发布中国纺织工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后,立足行业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促进资源对接与优势互补,为提升区域性、行业性公共服务平台水平,成立了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联盟;提高产业集群服务质量,持续完成产业集群复评工作,制定了推进“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先行区”建设工作管理办法。


2、平衡供需关系,促进产业供给端与需求端并行升级。深化产品开发工作,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全产业链供给质量不断提升。开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完成纺织行业工业设计中心评定工作,承担工信部委托的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培育和推广工作。增强质量技术服务能力,拓展业务领域,促进行业品质提升。各专业协会深化行业标准化工作,持续做好产品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推进中国服装优质制造商联盟基地----时尚工园的建设,提升中国服装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助力打造强大的国内市场。克服困难举办好中纺联春季/秋季联展;合作优化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虎门纺织面辅料交易会、柯桥国际纺织品面辅料博览会等。加强国内专业市场优化升级,推进以产业的大数据中心、商业模式创新中心、品牌孵化中心和时尚体验中心为支撑的智慧市场建设。加强诚信建设,促进供需高效对接。完善行业诚信体系和信任机制,强化行业引导,规范市场秩序,打造公平竞争环境。2019年开展了“弘扬纺织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纺织企业”活动。


3、平衡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大力推动军民融合工作。围绕新时代的强国战略体系,中纺联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顶层规划、搭建对接平台并积极研究与制订标准。继2018年成立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主办“2018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发展论坛”后,发布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纤维新材料与产品推荐目录(2018年度)》,推进在重点领域、重点产品的开发应用方面深化军民融合;完成了《纺织领域通用材料与制品军用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和《第五版国家军用标准体系》纺织领域标准体系研究报告,启动了《中国纺织行业军民融合发展指导意见》的编写工作;建立了“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创新研发基地(青岛)”,在行业内开展试点示范工程,适时开展纺织领域军民融合发展评估。


4、平衡物质与文化的关系,提升行业文化软实力与发展硬实力。从机制上保障纺织类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是中纺联的工作创新。2019年,拜访多地非遗传承人与推广大使;与首创非遗联合举办中国纺织非遗创新成果展。推进工业文化工作,承担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工业文化助推纺织行业发展路径研究”研究专题;成立全国纺织博物馆联盟,整合全国纺织博物馆资源,搭建文博交流平台;启动《基于当代中华文化的着装指南》团体标准项目立项。


5、平衡金融与实体的关系,积极推进行业产融结合。产融结合工作在完善机制、提升服务、加强培育、对接市场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中纺联推动行业优秀企业与资本对接,引导纺织龙头骨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兼并重组。继2018年出台《纺织行业产融合作三年行动计划》后,梳理出纺织行业拟上市企业、重点培育企业信息并形成数据库,发布了《2018年度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8-2019年纺织行业重点培育拟上市企业名单》, 2019年促进3家企业成功上市,组织协调了6家企业向证监会上报上市材料。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产业、社会、生态的良性互动格局加快形成,行业绿色发展打开新局面

1、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中纺联围绕打造绿色制造体系,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推动绿色产品设计平台建设,推动绿色产品设计研究,培育生态设计试点企业。目前已推出4批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企业。成立“中纺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节能与综合利用标准化工作组”,中国植物染(草木染)产业联盟建立了植物染标准体系。推动中国纺织生态文明万里行走进企业,开展生态文明示范企业培育。举办中国生态环保面料设计大赛,通过产品的生态创新提升企业绿色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扩大“绿色纤维”认证的市场推广和产品对接宣传。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绿色发展联盟发布了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并制定了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印染协会继续开展《中国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推荐目录》的征集推广工作,参与《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协助工信部做好印染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工作,规范行业绿色发展。

2、强化旧衣回收与循环再利用工作。“十三五”以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试点示范建设,持续加强在废旧纺织品行业数据收集和统计、回收网络建设、区域性分拣中心和拆解中心建设、龙头企业带头示范和加强标准与认证体系建设。2019年,中纺联将升级版“旧衣零抛弃”产业链行动引入上海,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利用公共服务平台试点并召开研讨会,带动上海城市废旧纺织品智能化回收网络建设。加强国际交流,率先在牛仔产业绿色发展、品牌服装回收与利用产业合作等领域推动双方或多方合作。开展了“中国纺织循环经济调研”。

3、不断丰富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方法。2016年启动的“纺织供应链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纲要、2017年开始举办的可持续时尚周都得到广泛社会关注;连续 5 年召开的行业绿色制造大会。2019年启动了《纺织行业生产过程中有害化学物质限制清单》团体标准研究工作;将碳管理创新2020项目升级为时尚气候创新2030项目,制定纺织行业气候管理目标和路线图。行业化学品、碳、水和循环再利用管理平台,可持续发展工具得到不断提高。


(四)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产业内外联动性持续提高,行业开放发展打开新局面

1、打造会议与展会平台。中纺联举办的中国纺织业“走出去”大会、全球布商大会、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 · 胡志明峰会等一系列行业国际会议,促进不同地区与国家间纺织产业的交流与合作。美国纽约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法国巴黎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孟加拉达卡国际面料展、南非开普敦中国纺织精品展、巴西圣保罗中国纺织品贸易展等影响力不断提升。


2、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纺联持续与全球多个国家纺织行业机构保持协作;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服务行业、企业与世界纺织业交流合作。承担了国家级项目澜湄合作专项基金项目,目前“澜湄流域纺织服装产能合作对话机制建立”以及“澜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高级研修班”等工作已经进入执行阶段。借助国际纺联纺织机械研讨会、国际纺联年会等国际平台,探索更加广阔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2019年,中纺联重点考察调研了东欧、南美、中西亚、东南亚、非洲等地区,与罗马尼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制品行业协会等签署了合作协议;借助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场外交,推动与巴基斯坦等国的合作。


3、推进企业海外社会责任建设。中纺联的社会责任海外建设在优化全球产业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知。截至目前,中纺联已与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亚洲纺织服装行业负责任供应链区域合作治理宣言》;与 GIZ 开展实施“亚洲纺织服装行业区域治理”合作项目。今年4月中纺联在越南发布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负责任海外投资指引》,帮助海外投资企业识别与应对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风险,实现负责任投资;与环保部东盟中心开展澜湄地区纺织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研究。


4、国际贸易形势研究与咨询不断强化。开展行业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形势研究、咨询服务工作。在国际贸易政策层面反映行业诉求,维护产业利益;多次参与由政府组织关于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的相关会议,向有关部委提供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分析及应对建议报告,解读最新国际贸易形势。


(五)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行业发展带动人的全面发展,行业共享发展打开新局面

1、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与能力,推动行业人员全面发展。中纺联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推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发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2019年成立了国际纺织服装职教联盟,共同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推进产教融合,化解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提升就业质量。持续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及技能人才表彰工作,深化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持续开展“中国纺织大工匠”选树和“中国纺织大工匠”事迹报告。产业在提技能、稳就业方面取得良好成绩。


2、改善工人的福利与待遇。开展保障行业员工权利的工作,推动构建和谐企业。中纺联2016 年起和倡议商界遵守社会责任组织(BSCI)开始联合举办“体面劳动时间和合理报酬”高级培训;2019年通过亚洲基金会支持的“多利益相关共建性别友好的企业制度”,推动企业性别平等,构建性别友好的企业制度;开展“全国纺织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全国纺织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工作交流会,研究解决新时代纺织劳动关系。


3、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纺联不断探索建立纺织产业扶贫的新模式、新方法,让产业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联合会自2018年成立中纺联产业扶贫工作委员会后,动员支持企业通过投资建厂安置贫困人口就业。行业工作实现了产业扶贫与产业区域结构调整、产业高质量发展相衔接,带动了贫困地区特别是新疆等地人民脱贫致富。2019年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发起了“纺织之光·爱益行”系列行动,倡导更多纺织行业力量有效参与扶贫领域。“造血式”扶贫,助推了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财富的风尚。


(六)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协会对产业理解更加深入,协会行业服务打开新局面

中纺联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国资委党委和协会党建局领导支持下,不断深化党建工作。持续贯彻落实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断加强队伍、组织建设。今年2月份顺利完成中纺联党委换届工作,党的领导地位更加巩固,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保障。2019年,中纺联按照中央要求,根据国资委党委统一安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重点推进“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读书班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进红色圣地传承红色精神”延安主题党日培训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对协会和行业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为协会未来工作改进奠定了基础。

围绕党的领导,中纺联不断开展调查研究,深化产业认识。针对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基础和关键问题,中纺联深入重点企业和产业集群开展调研,依据春季调研情况向多地政府提出了产业发展建议。行业统计工作不断完善。2019年完成了统计中心与产业经济研究院的人员与工作整合,并持续完善数据制度工作,优化数据统计服务,完善纺织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监测采集行业重点数据信息,及时传递行业运行状况、市场舆情及商务信息,做好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为政府决策、企业运营、产业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专题研究工作持续深化。结合行业新形势新变化,开展课题研究,以研究成果支持政府决策。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有效的支撑了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对基础工作和和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行业工作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千百万纺织人的坚守初心、勤恳工作,得益于中纺联全体领导与员工牢记使命、团结奋斗。


四、围绕初心使命,推进纺织行业和中纺联工作高质量发展


行业协会作为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行业贯彻落实的组织者、实践者,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要通过学习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广大干部员工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我们要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把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工作作为调研检视重点,把推动脱钩改革和加强党的建设作为调研检视重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行业实践。

纺织导报网站版权及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导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导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也无法保证其内容之准确性或可靠性。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4463638转8850 电子邮箱:info@texleader.com.cn

纺织导报官方微信

intertext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