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行业新闻

纺织之光丨绿色印染获奖项目回访(二):一次成型纺织双面数码印花技术的创新应用

6月16日

开题导读

2008年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纺织之光基金会”)开始资助自1978年设立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原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开启了“纺织之光”光耀纺织的公益新征程。

· 绿色技术驱动纺织印染行业节能减排 ·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低水耗、少污染染整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全面提升纺织印染行业绿色技术水平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相关企业与高校共同合作,积极探索无水、无盐、节能减污等绿色印染技术的研发,推动数码印花等数字化方案应用,并取得良好成效。纺织之光基金会对该领域先进研究项目进行了奖励,进一步推动绿色印染技术创新研发,为印染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起到良好助推作用。本期报道将以部分获奖项目为代表,展现绿色印染领域的研究成果。

数码印花技术改变了传统印花的高能耗、高污染模式,为印染行业构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新模式提供了有效方案。面对纺织品单面数码印花存在的正反面色差大、露白、透纱等问题,双面数码印花技术逐步得到开发和应用。针对该技术应用中的关键难题——织物形变量大、图像识别精度低及稳定性差、无识别数据的图像难以自动跟踪对位,“一次成型纺织双面数码印花技术、装备及应用”项目团队通过技术与设备创新,成功实现了突破。该项目由沈阳飞行船数码喷印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主导完成,获得2022年“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新方案突破技术难题

项目创新采用一次成型双面数码印花技术方案,主要包括三项关键技术成果。首先,项目团队开发了一次成型双面数码印花设备及其在真丝织物上的应用技术,研制了同步双面打印结构与系统,实现在织物不同位置的正反面同步打印。其次,研制了织物恒张力控制系统和图像调整自动对位技术,实现一次成型双面数码印花的稳定、自动、精准对位。同时,创建了图像智能识别软件及AI图像模糊识别技术,通过对图像识别大数据进行学习,优化AI模拟曲线,计算无法识别图像的偏移值,解决无识别数据图像难以自动跟踪对位问题,实现正反两面图案的智能精准、稳定对位。


项目技术填补了数码印花领域的空白,形成了一次成型双面数码印花设备及精准对位双面数码印花产品的生产能力,促进了数码印花技术的转型升级,提升了我国在数码印花装备及印花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持续升级拓宽应用领域

目前,项目成果应用良好,设备装配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100台套。设备出口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此前,项目还建成了双面数码印花加工年产能36万米、产品年产值14000万元规模的双面数码印花生产线。

近年来,项目团队在此前研究基础上继续深耕,取得了良好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应用领域持续拓宽,在真丝织物应用的基础上,项目技术进一步拓展至仿色织、泳装、仿牛仔及家纺产品等领域;第二,设备结构不断升级,新设备增强了面料适应性,可以满足更广泛的数码印花需求;第三,智能识别算法继续优化,能够适应更多花型的双面对位;第四,开发了AI花型设计平台,依托AIGC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与大数据模型,依据纺织品图案设计知识和设计过程,创建飞图画笔纺织品图案AI设计平台,并结合辽宁纺织产业集群客户的实际需求积极推进产业化应用。

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沈阳飞行船数码喷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辉及技术团队表示,获得“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是对项目团队工作的肯定与激励。获奖后,项目成果在行业内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已有多个合作项目正在推进。纺织之光基金会对行业技术创新的鼓励与支持,有效促进了企业技术团队与高校专家的交流合作,为后续相关技术的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纺织导报网站版权及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导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导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也无法保证其内容之准确性或可靠性。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4463638转8850 电子邮箱:info@texleader.com.cn

纺织导报官方微信

intertext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