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
在可穿戴设备和医疗健康领域,如何实现更精准且环保的温控传感器,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近期,拉夫堡大学刘艺副教授团队联合帝国理工学院、华威大学及南安普顿大学学者等,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月桂酸(Lauric Acid)和石墨烯纳米片(GNP)的弹性复合材料薄膜。该柔性传感器不仅能够在人体体温变化范围内精准响应,还具备自调节加热与被动冷却的双重功能,为可穿戴设备和健康监测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人体温度通常在35至40 ℃之间波动,而传统温控传感器往往无法在这一低温范围内作出精准响应。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月桂酸这一生物基相变材料与石墨烯纳米片结合,开发出了一种具有显著温度响应性的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35至40 ℃的温度区间内,电阻变化高达4个数量级,温度电阻系数(TCR)最高可达471.4% ℃-1,显著提高了温控性能。同时,月桂酸的生物基特性不仅提升了复合材料的热响应性能,还为可穿戴设备提供了环保解决方案。此外,传感器在折叠、弯曲和扭转等形变下仍能稳定工作,完全符合可穿戴设备对材料柔韧性的要求。
正温度系数(PTC)材料广泛应用于过流保护、温度传感器和电池保护等领域,其工作原理是随着温度升高,材料的电阻发生突变,从而实现自调节温控。然而,现有的PTC材料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挑战,尤其是在低温环境下,传统PTC材料的电阻突变通常发生在100 ℃以上,远远超出人体温度监测所需的温度范围。某些PTC材料甚至出现负温度系数(NTC)现象,削弱了温控性能。而且,由于高填料含量,许多PTC复合材料的柔性不足,难以满足可穿戴设备的需求。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月桂酸(LA)引入复合材料中。月桂酸低熔点(43 ℃)、高膨胀系数(2400×10-6 ℃-1)及高结晶度的特性,显著增强了材料在人体温度范围内的响应能力。加热过程中,月桂酸的高膨胀系数引发复合材料的体积膨胀,促进导电网络的重构,从而使电阻发生急剧变化。这使得该复合材料在接近人体体温的低温范围内能够实现精准的自调节加热功能。同时,材料还具备被动冷却功能,有效降低温度,满足可穿戴设备对温控精度的高要求。
月桂酸作为植物油衍生的生物基材料,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与无毒性,能够确保在直接接触皮肤的应用场景中安全使用。研究还发现,SEBS/LA/GNP复合材料在低温下展示了前所未有的PTC响应能力,特别适合人体体温监测和自调节加热应用。采用原位光学显微镜技术,研究团队首次直观地展示了复合材料中导电网络随温度变化的动态演变过程,进一步验证了PTC效应在低温范围内的有效性。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417961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4463638转8850 电子邮箱:info@texleader.com.cn
纺织导报官方微信
© 2025 《纺织导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9259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125号
Powered by Seek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