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
纺织品质量问题关系到产品的使用寿命和性能以及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一直都是消费者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重视纺织品检测中常见的不合格项目,有助于生产企业提高纺织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据统计,常见不合格项目主要有色牢度、纤维含量、起球、接缝性能和pH值等。
图 2019—2023年纺织品主要不合格项目占比
(数据来源: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色牢度
纺织品的染色牢度(简称“色牢度”),是指染色或印花的织物在使用或加工过程中,经受外部因素作用后的褪色程度。
影响纺织品色牢度的因素主要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指染料和纤维结合的牢固程度,如织物表面形态、织物的结构和染料活性等;外部因素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外界对其施加的外力或提供的环境条件,如水渍、汗渍、光照、雨淋等。企业可通过前处理、后处理和染料选择等方面来提高产品的色牢度,如在染色前对织物进行丝光、烧毛、煮练、洗涤、烘干等前处理,在后处理中对织物进行充分皂洗等。
纤维含量
常见的纤维含量不合格情况主要分为3类,即低含量(纤维含量占比在0.5%~3%(含3%)的纤维标注不合格)、含量占比(纤维含量占比超出允差范围)和种类定性(纤维种类定性错误),其中种类定性错误往往都伴随着含量占比的不合格。
造成纤维含量检测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内部缺少专业纤维含量检测人员与设备,没有相应的质量控制,仅凭经验估算或直接伪造纤维含量数据;二是有些企业明知纤维含量有误,将低价纤维标注成高价纤维或将高价纤维含量占比标高,以便提高商品价格。生产企业需配备专业的检测人员和设备,注重纺织材料和相关检测标准的基础性学习,提升企业的质量把控能力。
起球
生活中常见的内衣、外套、沙发、床上用品等均有起毛起球现象,严重影响穿着的舒适性与美感。织物起球性能受纤维原料、纺纱和织造工艺、织物结构、染整工艺和日常穿着等多个因素的影响,生产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提高最终产品的抗起球性能。如在原料选择时适当减少短绒含量,在纺纱过程中合理设置工艺参数,合理安排染整工艺以提高纺织产品的抗起球性能。
接缝性能
接缝性能是衡量接缝质量的重要指标,主要是指织物经接缝后,缝纫处的纱线抵抗外在拉力的能力。纰裂、缝子纰裂程度、接缝强力和接缝处纱线滑移等均可反映织物的接缝性能。
织物接缝性能与纤维的种类、特性、织物的结构、制造工艺和后整理等诸多因素有关。提高织物的接缝性能需要企业重视面料的选择,根据面料的特点,从纺纱、织造和缝制等过程改进制造工艺,从而提高织物的接缝性能。
pH值
健康皮肤的pH值为5.0~5.6,属弱酸性,酸性环境可以抑制某些致病菌的生长繁殖,防止外界病菌的侵入,起到保护皮肤免遭感染的作用。如果纺织品过酸或过碱,与身体接触后就会破坏皮肤表面的弱酸环境,导致皮肤健康受到影响,皮肤失去保护功能后,会出现瘙痒或过敏情况,细菌也更容易进入身体。
纺织品的pH值受生产用水、染料、印染工艺、织物特性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提高织物pH值的合格率需要企业配备专业的检测人员和设备,加强对相关质控人员的质量意识以及纺织品标准的学习培训,重视印染产品内在质量,优化生产工艺,严格把关每一道工序。
更多内容,请关注本刊2024年第6期《纺织相关产品检测中常见不合格项目分析》一文。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4463638转8850 电子邮箱:info@texleader.com.cn
纺织导报官方微信
© 2024 《纺织导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9259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125号
Powered by Seek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