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5日
一名早逝的孩童,被美丽的织物包裹着装入瓮棺,经过5000多年的时光剥蚀,剩下一堆残骸。就是在这堆残骸中,中国考古人员获得了一个震惊世人的发现——丝绸!
汪沟遗址出土碳化丝织品的瓮棺
2019年12月,在郑州召开的仰韶时代丝绸发现新闻发布会上,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宣布,在河南省荥阳市汪沟遗址出土瓮棺里的头盖骨附着物和瓮底土样中发现的丝织物残存,与此前青台遗址瓮棺中出土的织物为同类丝织物,结合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的骨雕家蚕,确认中国先民在5000多年前已经开始育蚕制丝。
在发布会现场,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详细介绍了这款丝绸残片的结构,在织法上采用了较为复杂的绞经结构,而且为防止掉色,古人对这块染色罗进行脱胶,即生丝脱胶后成熟丝,这块罗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早熟丝丝绸制品。由此可以推测,当时的丝绸生产体系已经非常完备。
对于丝绸的起源,古史记载颇多。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将桑树上的蚕茧放到锅里煮,搅拌后牵出闪闪发亮的丝线,成为了最早的“缫丝”,嫘祖由此发明了纺织丝绸。结合仰韶时代考古的最新发现,研究者认为,中国丝绸的起源时间可能就在黄帝时代,而丝绸之源就在郑州。
嫘祖形象
1981—1988年,郑州市文物部门先后对青台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在一个瓮棺中发现了灰白色碳化丝织物,在另外一个瓮棺中还发现了褐灰色碳化纺织物碎片及块状织物结块(赵丰馆长介绍的织物即其中的一块)。
在距离青台遗址不足百公里同为新石器时期的双槐树遗址,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枚用野猪獠牙镌刻而成的蚕。这枚牙雕蚕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距今已有5000多年,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蚕雕艺术品。蚕的整体造型以及头昂尾翘成绷紧“C”形姿态,专家推测古人雕刻的是一只正处于吐丝阶段的家蚕。
牙雕蚕
“这说明当时的古人已非常熟悉蚕的生长习性,并可以驯化出规模化家蚕。”顾万发说,“这恰好与青台遗址出土的彩色丝绸互相印证。双槐树出土的牙雕蚕,其形态与当代家蚕实在太相似,因此可以揣摩,早在5000多年前的郑州,先民已经掌握了家蚕饲养和丝绸临盆手段。”顾万发说,“再结合在汪沟遗址最新发现的其他丝绸成品,能够有力地证明,郑州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生产丝绸的地方。
丝绸之路
考古人员的发现表明,中国可能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丝蛋白,仰韶文化遗址内出土尖底瓶及部分罐的外表饰有线纹,个别器物底部发现有布痕,说明原始纺织技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甚至更早阶段已经比较发达。
贯穿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丝绸,像一条隐形的纽带联结着中国和世界。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成为了丝绸之路的开端。先后经过汉、唐、宋、元、明等几代更迭,这条丝绸之路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陆上商贸通道。21世纪的今天,它作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再次成为以现代交通设施与服务为基础连接亚欧陆的经济纽带,推动着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4463638转8850 电子邮箱:info@texleader.com.cn
纺织导报官方微信
© 2024 《纺织导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9259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125号
Powered by Seek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