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科技资讯

中国拼块地毯关键技术突破

8月12日

中国拼块地毯20多年的发展历程,本质是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螺旋上升的共生史。国产簇绒机关键技术、PA-BCF生产技术及地毯底背材料的突破为行业发展解决了成本、性能与环保的核心瓶颈,而行业发展带来的规模效应又为技术研发提供资金与场景支持。在这一进程中,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重塑行业生态的核心驱动力。


图片来源:海马地毯。

国产簇绒机的突破与发展

簇绒机是生产拼块地毯的关键设备。2000年以前,簇绒装备技术基本掌握在欧美几大公司手中,如美国CMC、Tuftco、Cobble等。这些进口设备价格昂贵,严重阻碍了我国拼块地毯的发展。2004年,上海华源集团地毯有限公司委托东华大学机械学院研制开发了DHT-200地毯簇绒机,在整机产品设计、制造生产上均填补了国内空白,奠定了我国地毯行业簇绒装备产业化生产的基础。

国产第一代簇绒机以离合器控制提花,只能实现 2种圈高变化;至2008年,第 2 代簇绒机引入伺服电机及PLC控制技术,使得地毯簇绒高度可达到255种变化且圈高精度达到0.1 mm,拓宽了地毯图案设计边界;至2015年,FRS满幅循环提花技术、Colordot多色提花技术及伺服横动技术的突破及组合运用,使得簇绒地毯图案的精美程度甚至超过机织威尔顿、阿克明地毯。再加上拼块地毯灵活多变的拼接方式,创新现代的图案设计,使得拼块地毯从商用办公市场逐步进入传统的酒店市场和家用市场。


图片来源:华腾地毯。

地毯用PA-BCF生产技术突破

PA-BCF具有耐磨、抗污、回弹性好等特性,是生产拼块地毯的核心原料,其性能直接影响地毯的质感和使用寿命。

21世纪初期,中国PA-BCF生产技术薄弱,高端产品(如PA66长丝)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主要供应商包括INVISTA(英威达)、BASF(巴斯夫)、Universal(环球)、Aquafil(阿克发)等国际企业。国内企业如常州灵达特种纤维、浙江四通新材料、山东利源纤维等以低端PP和PET的BCF为主。

2000 — 2010年,国家“十一五”规划将新材料列为重点领域,鼓励PA原料技术国产化。在此10年间,国内PA切片产能提升,PA-BCF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成本降低。浙江、山东、江苏等地的BCF生产商引入德国OerlikonNeumag(欧瑞康纽马格)等公司的先进纺丝设备,国产PA-BCF产品品质接近国际水平。英威达等外资企业被迫收缩地毯业务,中国供应商加速抢占亚太、中东市场。

拼块地毯底背材料的突破发展

拼块地毯的底背主要包括PVC底、沥青底、改性热塑性背衬。PVC底以聚氯乙烯为主体,添加增塑剂(如邻苯二甲酸盐)与碳酸钙填料,经过烘箱加热塑化衬在地毯背面,使得拼块地毯具有单片尺寸稳定、平整易拼接的功能。早期拼块地毯市场,PVC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沥青底背在中国一直被视为低端产品。至2012年,随着美国地毯巨头Shaw(萧氏)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市场上开始宣传不含PVC、沥青的改性热塑性底背,并很快被中国高端消费群体接受。2012 — 2017年期间,PVC底背因成本优势继续在中国拼块地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18年,中国拼块地毯企业华腾地毯率先开始以聚烯烃弹性体底背全面替代PVC底背,2021年海马地毯也开始将PVC底背更换成聚烯烃弹性体底背。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PVC材料大量用于手套等抗疫物质,导致PVC、增塑剂成本大增,加速了中国本土地毯企业采用改性热塑性底背的速度。

拼块地毯底背材料的发展,本质上是材料科学、环保法规与市场需求协同作用的结果。从早期单一功能支撑到如今多功能集成,其发展历程体现了从“成本优先”到“可持续优先”的产业转型。

更多内容,请关注纺织导报2025年第4期《中国拼块地毯行业发展历程及趋势》一文。


纺织导报网站版权及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导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导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也无法保证其内容之准确性或可靠性。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4463638转8850 电子邮箱:info@texleader.com.cn

纺织导报官方微信

intertext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