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行业新闻

与时代同向同行,共赴美好未来!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走访武汉纺织大学

2023年6月20日

近日,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陈思奇一行来到武汉纺织大学,同2020—2022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联教师奖、学生奖与2021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联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项目获奖师生进行回访座谈。




武汉纺织大学人事处处长李伟、学工部副部长夏贤辉、教务处副处长张霞、人事处副处长袁国梁、学工部主任科员曹敏娜、人事处主任科员路畅以及获奖教师、学生代表参加座谈交流。会议由李伟主持。

武汉纺织大学人事处处长李伟介绍了武汉纺织大学的基本情况。武汉纺织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武汉纺织工学院,2010年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为战略目标,坚持特色发展、开放办学。学校坚持“一元领先、多元并进、突出特色、协同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组建五大学部,设置18个学院(部)3个研究院,涵盖理、工、文、法、经、管、艺等7个学科门类,拥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0年来,武汉纺织大学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成就了一代代师生的美好人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陈思奇介绍了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及“纺织之光”公益项目情况。截至2022年底,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已支持表彰奖励纺织科技奖1710项、优秀教师和学生4558名、优秀教学成果奖2397项、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136项、应用基础研究83项、科技成果推广339项、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325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6人及33家获奖单位。自1997年至今,科技教育公益活动支出超1亿元,对促进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会上,2020-2022年度“纺织之光”教育奖获奖教师钟蔚、江学为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历及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及心得。他们谈到,多年来,“纺织之光”始终支持行业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纺织之光”教师奖和学生奖为教育事业发展、优秀学子成长乃至产业升级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2021年“纺织之光”中国纺联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获奖项目《“纺织材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构建与实践》《新文科背景下“工经融合”纺织外贸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文化传承、多元协同”的国际化时尚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实施》的主要完成人李建强、吴英、闫俊分别对项目做了汇报与交流。




李建强介绍到,项目成果的创新点之一在于形成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固化到教学体系中,形成融入课程思政目标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将身边典型人物事迹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借助项目改革,学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纺织材料学”课程思政资源库。




吴英介绍了项目的创新点:构建“工经融合+竞赛驱动+多元协同”以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纺织行业发展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构建“1136”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构建“两转化、五基于”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536”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重视质量的校园文化。




闫俊表示,项目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的融合性、模块课程的递进性、教学过程的体验性、质量保障的全域性、跨界合作的深度性。通过四年多来不断地探索与反思实践,项目所积累的研究成果在湖北省内外获得了一致好评。

2020-2022年度“纺织之光”教育奖获奖学生杭佳和、李少欣、周佳慧、鲁自立、成哲对各自学业成果和未来规划进行了介绍。学生们表示,很荣幸能获得“纺织之光”奖学金,未来他们会在纺织领域继续耕耘,为国家纺织现代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来源:纺织之光)


纺织导报网站版权及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导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导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也无法保证其内容之准确性或可靠性。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4463638转8850 电子邮箱:info@texleader.com.cn

纺织导报官方微信

intertext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