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行业新闻

孙瑞哲会长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23年年中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2023年8月7日


坚定信心,激发活力,务实推进行业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2023年8月4日

今天会议是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第一次工作总结梳理,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行业服务工作的一次检验审视。半年来,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在“波浪”“曲折”恢复的经济情境下,我们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把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作为干事创业的风向标,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系统推进行业服务。由于大家的努力与付出,中国纺联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行业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一、上半年中国纺联工作

(一)坚持凝心聚魂,提高政治站位,协会党建工作有效开展、机构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党的领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中央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党同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所作的重大部署。中国纺联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通过主题教育培训会、专题党课、专题读书班、主题党日活动、媒体宣传等多样形式,引导广大干部员工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党委持续强化基层党员教育管理,督促指导加强基层党组织两化建设。举办党务工作者培训班,切实加强基层党务工作人员的担当精神和专业能力。纪委深入推进纪检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国资委党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督导、“四风”建设、“三不”一体建设等工作,以有力的政治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26个基层党组织根据中国纺联党委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如中家纺党支部和中丝协党支部共同举办“奋楫扬帆启新程 凝心聚力谋新篇”主题党日活动。党对行业的领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和全体员工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普遍提高。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有力保障了党中央决策部署在行业工作中落实落地见效。

以增进协同为重点,内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纺联根据建设新时代行业协会的发展需要,根据巡视反馈意见落实整改,不断强化支撑与服务能力,优化职能、落实机制、完善管理。办公室强化组织协调、服务保障等职能,保障工作总结大会、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等重点会议活动的顺利举办,并会同信息化部全面启动中国纺联数字化办公。人力资源部高质量完成领导干部配备考察、应届毕业生接收、在职人员工资薪酬核定调整、技能鉴定等工作,并按照巡视整改要求,修订《关于规范中国纺联领导干部兼职的意见》等规章制度。财务部在做好联合会本级核算与管理的同时,加强财务内控建设及对代管单位的服务与监管,有效提升风险和财务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外事办开展后疫情时期的产业外交,积极推进国际纺联、中日韩三方会议、海峡两岸交流等相关工作。物业投资管理部通过创新物业管理的服务与内容,为大家创造了更加放心、舒心的工作环境。监事会发挥监督、规范、指导作用,起草了《中国纺联监事会工作办法》(试行),并逐步建立与职能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

(二)坚持求真务实,大兴调研之风,协会对行业发展的判断能力和引导能力更加精准

结合主题教育要求,中国纺联及各成员单位发扬调查研究的优秀传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深入重点企业、集群、园区、专业市场、科研院所等开展调研和服务。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及贸易投资情况、行业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棉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行业两化融合和数字化转型现状等议题,应用会议座谈、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多种方式,发现真问题,寻求真答案。

将调查与统计相结合。优化数据统计服务,提升数据监测搜集、整理分析能力。将常规与专项统计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统计相结合,完善对行业关键数据的监测采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系统化、条理化分析数据背后的逻辑关系和深层次原因,真实、及时、准确反映行业运行态势、市场舆情、商务信息,为政府决策、企业运营、产业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探索以新工具、新方法,拓宽数据采集渠道,提升数据分析的效率与质量。出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关于工业统计数据的使用管理办法》、《关于工业统计数据使用的工作要求》等规定,强化数据使用的规范性与数据安全。

将调查与研究相结合。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从战略全局出发,编制《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指引。围绕行业共性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深化研究,形成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实效性的研究成果,有效支撑了两会代表委员提案,内容涉及强化国家行业协会在新型举国体制中的作用、发展生物可降解材料、推动重点集群现代化建设、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促进印染及棉纺产业健康发展、支持行业绿色循环发展、强化产业用纺织品高端应用、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建设、推动国风服饰产业发展、建立时尚知识产权快速审查机制、发挥行业人才公益单位作用等领域。依托纺织服装行业规划咨询智库服务平台、“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等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

(三)坚持问题导向,激活市场需求,产业在内外双循环格局中的动力与活力愈加强劲

以内需体系构建为重点,提效率、创需求。中国纺联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系列活动”、“棉纺消费季”活动等,有效提振行业信心、释放消费需求。发挥展会在畅通供需循环中的关键作用,成功举办春季联展等重要展会,展出面积三十余万平方米,展商五千余家,专业观众三十余万人次,参展参会热情高涨。加强与地方合作,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武汉面料展、CHIC2023定制展(温州站)等区域展会相继举办,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中国纺织创新年会·设计峰会、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链线上博览会等市场拓展与对接活动卓有成效,保障了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专业市场的跟踪、培育、服务工作深入推进,有效助力区域市场发展。围绕终端消费,引导行业不断创新消费场景、营造消费氛围、提振消费信心。打造艺术节、首发节等消费热点,加强供需互动、释放消费需求。强化产业场景创新,推动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纺织非遗与民族区域旅游深度融合。举办首届中国·清河针织产业电商大会、2023中国(天门)服装电商产业峰会等活动。引导企业精耕县域、农村等下沉市场,以产品的充分供给、高性价比供给挖掘市场新空间。

以开放型经济为方向,稳规模、优结构。外需不足是影响今年外贸发展的最大因素。为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中国纺联全面重启海外展会,以精准、多元的服务助力企业出访参展与参观,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成功组织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巴黎)、孟加拉达卡国际面辅料及纱线展览会等,共有1500余家企业参展,其中中国展商近千家,专业观众两万余人次;组织近千家中国企业参加春、秋两季的巴黎国际面料及辅料展、36家企业参加第十九届北美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18家企业参加INDEX瑞士无纺布展会。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引导企业用好共建“一带一路”、RCEP协定等战略机遇,深化与中亚、东盟、非洲、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与商贸合作。以纺织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工作为抓手,为十余家单位的国际化发展与合作提供了对接咨询服务。定期更新、补充和完善行业境外投资项目库,上半年共更新境外投资项目数据102条,新增海外工业园区数据14条。组织企业出国访问与调研,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加强行业外交,利用国际纺联、哥本哈根可持续时尚峰会等平台发出行业声音、展示行业形象,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四)坚持系统观念,促进平衡发展,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率和协同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中国纺联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把握各地重新审视纺织行业地位的新契机,加强与安徽、湖北、江西、辽宁等省份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交流合作,推动产业东西互济。年初至今,各地产业集群政府领导频频来访,与中国纺联及各单位进行座谈交流,推动合作达成意向。联合会及各协会通过组织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区域交流、招商推介等活动,有力促进了东中西平衡发展。在吉林延边举办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区域合作发展大会、在湖北荆州举办2023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大会等。特别是以边疆民族地区为重点,非遗办深入海南、青海等地挖掘黎族黎锦、土族盘绣等民族文化、非遗文化价值;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与新建的西藏毛纺织行业协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园区的培育和服务工作深入开展,云南、广西、安徽等地的32家园区新晋为全国纺织服装试点园区。
深化集群服务,提升产业发展效能。做强行业集群优势,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向集群加速集聚,深入探究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先进性及优势表现,不断推进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和时尚小镇建设,形成全球影响力和引领力。通过对接产业资源、举办行业活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在提升传统集群效能的同时,把握融合创新趋势,创新优质资源合作模式,加快构筑具有更高附加值、更具竞争力的新产业集群。深化区域品牌培育。开展区域品牌竞争力评价提升工作,发布“柯桥纺织”、“高阳毛巾”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结果;推动区域品牌试点建设,河北高阳县列入“中国家纺区域品牌试点地区”。联合会及各单位持续升级公共服务体系,供给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为集群内各主体发展构筑了良好环境。

优化产业生态,推动企业梯度发展。中国纺联持续优化行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以高质量的设计、检测、金融、信息服务,为优质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指引,为中小企业实现专精特新发展提供帮助。通过举办行业活动,引导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向“链主”企业、龙头企业集聚,培育具有资源掌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之间兼并、收购和联合,提高行业集中度;通过建设拟上市企业的培育体系等工作,推动优秀企业与资本对接。开展精准化、专业化服务,进一步夯实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基础。开展中小微企业帮扶工作,扎实推进各类助企纾困政策在行业落地落实。围绕专精特新展开系统化研究,出版行业首个专精特新发展报告;组织开展第四批纺织行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入库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材料新产品交流对接活动等。

(五)坚持稳中求进,夯实基础能力,产业在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推动产业高端化升级。中国纺联坚持引导行业练好“内功”,破解现实瓶颈。强化科技服务,保障产业发展安全可控。围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以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为牵引,引导多主体、多领域协同创新。各协会依托资源优势,组织内容丰富的科技大会、“科创中国”纺织服装科技成果交易会等活动,推动行业科技创新应用转化。围绕重点领域,推进标准研究,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筹建产业用纺织品标委会,成立纺织标准样品专业工作组。知识产权工作成果显著,行业共有27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聚焦时尚创意,提升产业话语权与引领力。研究发布全产业链流行趋势,引导产品开发。举办服装、家纺、面料大赛和产品评选等活动,强化产品创新服务。加强检测与质量技术服务,提升服务效能。深化行业品牌工作,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纺织服装行业论坛、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大会等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时装周、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的专业性与影响力显著提升。搭建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已完成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时尚产业分会申请工作。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落实数字三品战略,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演进。深化基础研究,发布《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报告》、《关于推进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组建纺织企业数字时尚联合实验室,针对纺织服装企业实际应用场景,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应用研究;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AI等技术对时尚设计、产品开发的赋能、增值、添智作用已见成效。进一步加强行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诊断咨询、培训体验、标准研制、试点示范、宣传推广等工作深入开展。搭建行业交流平台,召开中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大会、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峰会(夏津)等,引导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打造智慧供应链;围绕细分领域,举办中国服装科技大会等活动。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在集群、园区、专业市场加快应用。中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工作基地落户盐城纺织染整产业园,这是首个落地集群的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中国纺联坚持把行业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科学引导产业有序实现绿色转型。聚焦双碳目标,配合发改委签署发布《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宣言》。强化绿色发展的战略研究。启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资源价值核算”项目,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构建纺织行业节能标准图谱,加强节能标准顶层设计。引导企业绿色发展的理论、方法、工具持续完善。全生命周期绿色评价LCA平台进入自主研发、自主开发阶段,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成功发布,ESG能力优化平台建设正式启动。优化创新服务,助力企业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化转型。深入开展绿色纤维及其制品的认证工作;加强绿色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筛选、试点、推广工作;不断完善节水、绿色领域标准体系,共组织21项标准制修订工作。进一步强化产业合作。举办中国纺织绿色发展大会、碳达峰碳中和企业战略行动峰会等,引导企业携手推进气候创新行动。

(六)坚持以人为本,推动责任建设,产业服务民生福祉的质感与温度得到了充分彰显

加强就业服务工作。中国纺联将稳岗稳就业作为服务的重要关切,落实落细就业政策和人才政策。发挥组织优势与平台作用,坚持以稳主体来保就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与服务力度,稳定其在吸纳就业中的关键作用。开展行业指导、供需对接等精准化、专业化服务,着力增强对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支持。配合人社部组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举办毕业生春季线上专场招聘会等,缓解学生就业压力;面向市场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量。

加强人的能力建设。完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培育行业领军人才、高端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推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开展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举办全国首届纺织服装相关专业研究生教育大会、成立全国鞋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优化行业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组织面料设计大赛、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全国纺织行业纬编工及缝纫工(防护服)职业技能竞赛、节水增效劳动竞赛等活动,一批原创设计人才、专业技能人才竞相涌现。开展专业提升与技能培训活动,在化纤、毛纺、棉纺、色彩、质量等领域,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业人才培训班。改进行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完善行业职业标准体系。聚焦人本价值,多角度促进产业工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人才推荐选树。举荐行业先进模范人物和事迹,表彰行业优秀人才,营造创新创造的良好氛围。启动第四批中国纺织大工匠推荐学习活动,开展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纺织行业“最美纺织工”、全国纺织行业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申报推树。中国纺联及各专业协会、学会不断加大对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工程师等高端人才的推优评优表彰力度。组织开展了纺织领域两院院士候选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桑麻学者等推举提名工作,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力量。持续强化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举办郝建秀小组建组70周年庆典、学邓建军科研组建创新型班组——全国纺织行业创新型班组工作经验交流会、纪念赵梦桃小组命名60周年大会等活动,发出《“弘扬传承梦桃精神,争做新时代最美奋斗者”倡议书》。

二、立足产业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推进行业服务

韧性与活力是上半年行业的显著特征。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纺织工业依托体系优势,恢复中前行、压力下企稳。1~6月全国规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为21818.1亿元,利润总额为594.6亿元;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为1426.8亿美元;工业增加值降幅较1~5月收窄0.6个百分点。1~6月我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8%,较上年同期加快19.3个百分点,增速在15类零售商品中位居第二;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3%,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0.9个百分点。行业在推动内需消费与经济恢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纺织工业正处在产业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外部需求走弱、内生动力不足,发展的压力依然较大。1~6月规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减少5.1%,利润总额同比减少21.3%。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同比减少8.3%,其中,纺织品出口同比减少10.9%。

我们既要看到主流趋势,也要发现潜在风险,把握主要矛盾,保持战略定力,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要着力化解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

当前,全球经济开启新一轮下行周期,经济恢复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态势。IMF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低于3.8%的历史(2000年至2019年)年平均水平。资产负债表在疫情冲击下受损,叠加严峻的就业现实及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消费能力与消费信心不足抑制了市场需求。美欧等海外主要经济体消费明显下降。今年1-6月,越南、柬埔寨纺织品服装出口降幅更大,超过16%。

行业服务要紧跟市场变化与特征,引导行业形成有效供给,构建供需良性循环。

1、要在理性市场中找到破局点

特种兵式旅游是今年文旅的热词,折射出的是消费者更加理性保守的现实。“有节制,有计划,有分寸”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消费形态。2022年奥莱新开业项目23家,业态增长8%;唯品会用户活跃度明显提升;拼多多2023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8%,利润增长212%。阿里电商“回归淘宝”,全面扶持中小商家。要引导行业把握平替机遇,充分发挥性价比优势,以高质量供给占领消费者心智,在市场格局重塑中做强中国品牌。要在融合发展中拓展市场空间。2023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汽车销量的增长及轻量化需求将带动产业用纺织品的增长。要把握政策和市场机遇,引导行业在提振汽车、家居等大宗消费和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中,丰富应用场景,发掘市场潜力。

2、要在人群变迁中找到增长点
不同世代的消费者,有不同的群体记忆和兴趣偏好,构成了多元的消费需求。行业服务要把握好新消费人群行为观念的变化,洞察消费新趋势。

生活方式的变化。Citywalk、轻量化户外、围炉煮万物、健康养生、宠物陪伴等新生活方式的演变推动着消费场景的丰富和细分市场的形成。淘宝数据显示,2022年露营、骑行等在淘宝成为新的百亿市场,骑行服、骑行头盔、骑行眼镜等细分品类增长超过50%。360度无死角防晒带动防晒面罩、冰丝袖套等产品的市场热度不断攀升。我们要围绕生活方式变迁,引导加强产品创新、品类创新,做深细分市场。

价值观念的变化。圈层和亚文化是新消费群体的典型特征。环保理念、女性主义等多元价值影响着消费决策。中国青年对“使用循环可再生材料”的关注度高达61%。我们要引导打造真正有价值主张的企业,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形成中国自己的表达体系,进而形成对品牌、产品的支撑。

社会情绪的变化。从内卷、躺平到松弛感,人们对于情绪价值的关注在提升。“为悦己而容”,自带快乐基因的多巴胺穿搭、芭比粉成为人们情绪的表达。奢侈品牌的万元薯片包、垃圾袋则以一种怪诞的方式,传递趣味和体验。行业要关注社会情绪变化,创造更多更好的体验,做有温度有共情的产品与服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户外运动品牌Patagonia是很好的参照。企业将环保理念一以贯之,融入企业每一个细节,甚至将价值30亿的公司捐赠给地球;坚持长期主义做深做实做细产品品类,坚持体验价值、环境价值、社会责任统一,扎根社群,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持续有效链接。在细分品类、价值主张中蕴含着市场的潜力与可能。

(二)要着力提振企业信心和活力

“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纺织行业主体是民营经济,在繁荣经济、稳定就业、出口创汇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订单不足、开工不足、成本高企,企业面临考验。棉纺协会调查显示,色纺纱、牛仔布集群5月以来新增订单减少;家纺协会5月调查显示,26.9%的受访企业市场订单降幅为3%~15%,14.4%的受访企业市场订单降幅达15%以上。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今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纾困解难、增强信心的政策。7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首次提出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要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发布,旨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业服务要把握政策机遇,引导行业用好政策空间。

一是聚焦动力,推动企业深化产融合作。中国纺织行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行业国际品牌收购、跨国产能布局活跃。如歌力思宣布与加拿大品牌 Nobis设立合资企业,桐昆联手新凤鸣等启动在印尼投资超600亿元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另一方面,企业围绕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在设备更新、技术改进和系统升级等方面投入持续加大,对资本的需求与应用程度持续提升,但资本市场的行业偏见仍存在,对实体投资的意向较弱。我们要把握国家政策新机遇,推动优化行业信用体系,促进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二是聚焦实力,推动企业提升发展质量。我国纺织行业已经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集群为空间载体,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恒力、荣盛、魏桥、盛虹等龙头企业上榜2023年《财富》500强。在工信部前5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有208家纺织相关企业。2020-2022年,共有3批270家企业入选纺织行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我们要进一步做好行业服务,推动企业做大做强、转型升级,加快数字化、数字化、高端化发展。

三是聚焦潜力,推动企业主动布局未来。当前,纺织行业呈现投资信心不足。1~6月纺织业、服装服饰业、化纤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分别下降2.0%、5.3%和7.0%,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我们要推动企业在压力下做增长性投资,避免“效率陷阱”和“死亡螺旋”。引导企业前瞻性地开展科技创新、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强化企业面向未来的内生动力。把握国家对民营企业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的机遇,推动企业在清洁能源、新型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中的投资,围绕延链强链,打造产业未来与未来产业。

(三)要着力用好区域政策调整的机遇

今年以来,对于纺织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性正在重新评估,相关支持政策密集出台,行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东部地区重点聚焦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强调巩固行业的支柱性、引领性地位。广东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产业集群“六化三地”发展,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地、创意设计策源地、服贸会展新高地。鼓励省内产业链调整,培育世界级先进纺织服装产业强省。福建省印发《福建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引导纺织鞋服企业增加中高端供给,重点推动福州、泉州、莆田等地产业发展;提出实施福建“强制造”计划,着力打造现代纺织服装等几个万亿级支柱产业。浙江省加快构建以“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纺织服装是要着力打造的15个“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之一。

中部地区立足区位、人才等比较优势,力争变“跟跑”为“领跑”。湖北省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聚焦现代纺织服装、新材料等8个新兴特色产业。荆州、黄冈、仙桃、潜江、天门等地也出台具体政策措施,支持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安徽省加快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协同发展,着力打造纺织服装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江西省将纺织服装产业链作为12条重点打造的产业链之一,力争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600亿元。河南省6月底印发《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大对智能化、健康化、时尚化服装的支持。

西部地区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紧抓产业转移和“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升级。重庆市提出未来五年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轻纺产业是重点打造的6个千亿级集群之一。陕西省开展“6+5+N”现代制造业质量升级工程,推动纺织、轻工等5大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宁夏将轻工纺织纳入全区“六新”产业推进,重点打造棉麻、羊绒、高性能化纤等特色产业集群。新疆将棉花和纺织服装作为“八大产业集群”之一建设。

把握机遇,行业服务要关注两个重点。

一是立足城市群经济培育高能级全球时尚中心。半年来,上海、武汉、重庆等核心城市出台政策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设计之都”“时尚之都”。消费繁荣、设计发展、品牌崛起是历史上所有时尚之都确立的共同基石。我们要把中心城市作为主战场,利用知名品牌“首店经济”的集聚效应,培育“大师、大牌、大事”,建立起中国时尚话语权的主阵地。

二是依托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服务乡村振兴。2022年54个“千亿县”,绝大多数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9个新增的县域中有6个将纺织服装作为主导产业。推进集群工作,关键在产城融合,核心是以人为本。当前有一种社会现象叫“景漂”,一群年轻人远离压力以陶瓷为媒,在景德镇诗意栖居,形成话题流量和商业机遇。这蕴含着集群发展的一种可能模式,纺织集群也有着文化美学积淀,刺绣、编织、织染、非遗代表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面向C端,打破产业与生活的边界,以更具人文、更有温度的方式推动集群发展,是行业服务新的思路。

三、融入发展趋势,把握客观规律,推进行业服务

行业服务要在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中发展,在人类文明的演进逻辑中创新。我们要做冲浪者、弄潮儿,有等待浪潮的定力和耐心,也有驾驭风浪的勇气和智慧。

(一)应对全球市场的转与折

资源禀赋与力量对比深度调整、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深刻影响,产业竞合与经济规则深入演进,全球价值链正在发生趋势性的改变。

1、供应链收缩重构的特征明显

前段时间传播很广的文章《我们在做芯片,美国在做衣服》,反映的正是供应链的变化。美国出台《基础设施投资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一系列政策,加大对本国制造业的扶持和修复。2022年经济结构已出现边际变化,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及占全球制造业比重均边际抬升,分别回升至11.0%、17.1%。通过力推“印太经济框架”等,美国谋求在供应链等领域设定规则,提升影响、遏制中国。欧盟3月提出《关键原材料法案:建立关键原材料安全和可持续供应框架》,体现欧盟在原材料产业上实现战略自主和多元布局的急迫诉求;6月发布《欧洲经济安全战略》,围绕“去风险”设计整体架构,强调要打造“更具韧性的”供应链。日本发布2023年版《防卫白皮书》,将中国定位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受政策影响,一些跨国公司调整采购战略、分散投资,多点布局产能《202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供应链重组方面的FDI项目数快速增加,发展中经济体FDI增加4%,占全球流量的70%以上。数据的背后是地缘政治影响下,以效率与安全为核心,全球供应链区域化、多元化、回流化布局的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全球供应链调整的新特征、新逻辑,主动识别风险,应对规则变化,在发展和安全的平衡中,巩固国际竞合优势,稳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2、贸易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从2018年到2022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进口份额占比由36.6%急剧下降24.7%;在欧盟市场进口份额占比由33.2%下降到32.3%;在日本市场进口份额中的占比从57.8%下降到55.4%。结构调整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国家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损害多边利益。特别是所谓“涉疆法案”的正式生效对中国棉制纺织品服装出口造成冲击,2022年相关产品出口在2021年同比下降14.6%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滑,同比下降3.6%。另一方面,我国纺织品服装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在不断提升。2022年中国纺织行业对RCEP贸易伙伴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增速达到9.7%。今年1~5月,对印度、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同比分别增长3.0%、9.9%。面对这种趋势,我们既要引导产业强化与传统市场的经贸合作,也要充分用好共建“一带一路”、RCEP协定等协议带来的战略机遇,强化与中亚、东盟、非洲、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与商贸合作。

从聚焦欧美市场到更加广泛深入的全球化,行业企业“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提升,在南南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具备“走出去”的意识和条件,但过程中普遍面临语言文化、方法渠道、法律法规等障碍。我们需要加快提升全球化服务能力,聚焦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所面对的文化碰撞、合规管理、社会责任等挑战,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形成全新服务。

(二)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与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着行业发展的信心、空间。

1、要把握国内统一大市场中蕴含的势能

随着共同富裕的稳步推进,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多元化市场结构加快形成。今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7.2%。

超大规模市场蕴含着产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战略空间。长期看,消费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的总体趋势不变。中国奢侈品消费保持稳健复苏与增长,BCG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增长15-20%,达到5500亿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增长将是消费提质扩容的基石。预计到2030年,我国中产及以上人口将再增8000万,达到总人口的近40%。下沉市场快速崛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增量市场。三线及以下城市人口超过七成,随着城乡差距缩小农村消费展现巨大潜力。上半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和地方特色消费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推动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不断提升。7月28日出台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为提振消费、释放潜力注入了新的能量。行业服务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营造推动消费升级的良好生态。引导供需,优化配置,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借助平台经济,拓展消费新空间,打造消费新场景,丰富消费体验,更好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

2、要把握文化自信确立中蕴含的势能

《中国奇谭》的热播、《罗刹海市》的热议、研学游的爆发、“国潮”“国风”盛行是文化自信与自觉增强的表征。随着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信任感不断提升,行业迎来了建立品牌自信、产品自信最好的时代机遇与空间。具有独特风格意境的中国品牌、中国产品赢得市场的认可、关注与口碑。2022年安踏集团营收达536.5亿元,首次超越耐克中国位居国内运动鞋服市场第一。继“中国·女书”之后,“HUI”品牌在米兰时装周发布“木兰辞”系列。凯喜雅与“孔曰文化”联合故宫文创推出香云纱服饰,打造高端丝绸品牌“锦绣岁贡”。

历史文脉与现代语境交融,新时代的中国时尚“何以中国”,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文化符号和元素,更好把握叙事情境和视角。

要系统性发掘,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构筑中华时尚创意生态。从上古山海经到科幻国潮,从诗词曲赋到宫舍建筑,漫长的历史长河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宝藏;从西域敦煌、河南中原到闽南客家,不同地域风貌孕育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传承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文明景观。我们要引导行业多角度、深层次发掘文化价值,形成中国时尚与中国品牌独特的的底蕴与气韵。

要创造性转化,在产业生态的融融共生中延展产业价值空间。电影《长安三万里》向3000多万观众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精雕细琢的魅力。近程旅游和户外休闲直接带动了旅游装备销量爆发。Statista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户外服装市场估值约348亿美元。行业服务要推动产业与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融合,让不同的要素在文化的渲染中形成独特的组合;与内容产业、文娱产业、旅游产业协同共进,在更加丰富的业态场景中实现情感价值、美学价值、体验价值创造的统一。

(三)聚焦科技创新的质与效

创新推动着产业生产效率提升、发展边界延展,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优势重塑的革命性因素。

1、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中有所作为

基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源头,强国建设的基石。纺织行业是成熟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行业的差距主要在于基础前沿和源头创新,特别是精细化工、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创新不足。大国博弈背景下,“全球生产体系割裂和技术对峙”加剧,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加紧迫。基础创新攻关具有投入高、难度大、周期长的特征,是产业创新的硬骨头、深水区。纺织学术研究作为科研的“冷方向”,长期存在关注不足、投入不够的问题,产业基础高级化面临现实瓶颈。从产业结构看,行业民营企业占比很大,中小微企业超过90%,个体创新能力较弱,系统整合能力不强,进一步限制了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强化统筹协同,在更大范围内集聚资源、促进合作意义重大。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作为政府和市场的纽带,行业协会要在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之间,找到工作落点,成为创新支点,更好发挥平台价值和组织服务作用。完善协同机制,整合资源要素,推进基础性、原创性理论研究和重大工程创新。

2、在推动融合创新中有所作为

高度细分、多点突破、交叉汇聚是大科学时代的特征。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加速着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的涌现;制造创新、材料创新、产品创新的系统性发展,推动着产业链再造、价值链提升;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加快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融合创新中纺织服装行业孕育着柔性电子、前沿新材料、合成生物、大健康等战略产业和未来产业。比如,东华大学结合神经科学、电子学和材料科学知识,以丝素蛋白和纤维素制备柔性神经接口。罗莱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通过太空育种开发“中棉罗莱一号”,产品功能与性能显著提升。凯赛生物以生物制造实现了行业更加绿色的原料供应。

行业服务要探索开放性的创新组织形式,引导行业开展大跨度、大纵深的协同联动,以多技术、系统化、集成化创新推动产业应用领域延展、拓宽。

3、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中有所作为

创新的价值在于应用。提升创新的价值转化效率是行业服务的重要内容。全球科技服务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63124亿美元。而中国科技服务总体仍处在起步阶段,规模在全球市场的占比仅为13%,不到美国的1/3。结构也有待优化。技术转化服务,作为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其规模仅占我国科技服务业的1%。行业服务要积极探索形成符合产业特点的工作模式,完善科技创新服务链条,在促进资源信息对接、成果转化、示范应用、市场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动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价值。另一方面要推动科技创新合理布局和协同演进,从行业层面推动形成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高收益的知识产权网络,提升产业链的体系性优势和控制力。

(四)推动绿色经济的真与实

绿色发展是全球共识、发展大势。我国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从国际看,大部分国家自然碳达峰时人均GDP约2万美元,而中国人均GDP略高于1万美元;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过渡时间为40年-70年,而中国为30年。把握好绿色转型的节奏与力度尤为关键。

1、要适应绿色规则的变化

5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生效,2023年10月进入过渡期,2026年起正式实施。CBAM作为一种技术性贸易“绿色壁垒”,随着产品品类的拓展,未来将对行业比较优势产生重大影响。受地缘政治影响,绿色规则的竞合和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今年3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法案”。如果由发展中国家变为发达国家,将给产业带来超出实际情况的责任负担。绿色规则能否与发展阶段相匹配对产业有深刻影响。整体看绿色技术发展仍处于探索期,真正走向成熟产业化还有距离;绿色市场的发展依然偏慢,在绿色产品供给与绿色消费两端都需要发力。我们要引导行业企业关注规则变化,适应规则压力,在规则形成过程中做好应对、占得先机。

2、要正视发展过程中的信任问题

在全球投资热度整体下行的大环境里,ESG保持了稳定增长,汇聚着全球共识;另一方面,ESG投资面临着信任危机。如欧盟《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的修订引起争议,数千亿欧元ESG资产从“深绿色”基金下调为“浅绿色”基金。ESG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信披、评估和投资环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企业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一些概念的滥用,导致“洗绿”频繁发生。如H&M宣扬环保事业,却将回收衣物作为垃圾转嫁给了非洲、拉丁美洲地区。3月,欧洲委员会提出打击绿色假标签和可疑碳足迹等“洗绿”行为的新草案,涵盖纺织、化妆品、电器、旅游等诸多行业。我们要从行业出发形成自己的标准判断,建立信任,落实真实价值,推动绿色发展。

3、要树立环境资产的观念

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要将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一体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支持出让、转让、抵押、入股等市场交易行为,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规范环境治理市场,促进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业健康发展。纺织行业一直是绿色发展的先行者,行业有条件、有能力提前布局。
我们要推动行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位一体发展,引导企业增强环境资产意识,提升绿色增值能力,使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五)开启智能时代的知与行

时代是产业最大的变量。而今年更深刻的启示无疑来自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在全球的狂飙,及其带给各行各业的惊喜惊吓、焦灼焦虑。Chatgpt等应用深刻改变知识创造范式,重新定义着每个人知识和技能的价值。翻译编程、设计文案、财务法务、科研教培、传媒主播很多领域都在发生重大改变,所有能够模式化的知识技能都将可能被取代,所有涉及知识应用的环节都将可能被重塑。这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我们只有置身事内,主动求变,才能保持发展和进化。

一要树立成长性思维。我们要有平行逻辑,对新事物的认识不能绝对化、片面化,要看到更多的可能,允许一切发生。当时代变化的时候,最大的风险来自我们试图用旧的逻辑来解决新的问题。我们不可能靠登山的方法实现登月,要避免创新者的窘境。要紧跟学术前沿和市场前沿,关注未知和新生,关注边缘和异常,找到行业工作与未来赛道的结合点。

二要强化专业性能力。越是在大的变革之中,越要做好自己的专业。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个人和组织,未来真正有价值的不是拥有更大的知识量级,而是能进化到多高的认知层级。提升专业的深度,能力的深度,提出更加细化、更加深刻的问题,才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被更好赋能。融汇理论与实践、集成经验与趋势,要以专业性和创新性为核心,打造学习型、创新型组织。

三要建立包容性网络。要穿越原有价值网络,有意识强化异质性的连接,发挥多样性的优势,拓展发展空间。行业服务要看到新经济变革与产业的联系,关注新业态,从变化中寻找新赛道新机遇,引导企业形成能力,构筑优势。关注新规则,要深化研究、积极适应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人工智能等新规则,为行业争取更多空间。

图灵有句名言,“我们的视野是很短浅的,但视力范围内已经有足够的事让我们去做和担心了。”比起困难和压力,最大的风险是与时代不相关。我们需要及早做好准备、行动起来。

四、下阶段中国纺联工作

中国纺联在政府部门机构改革中形成,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实践中发展,是充分发挥政治优势与市场优势,充分发挥政策效力、激发企业活力的组织形态和制度安排。历程与性质决定,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总体利益、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服务于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是我们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的内在要求,也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我们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要把握好这一伟大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将其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今年3月,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拉开帷幕,加强党对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协调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这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进程中,中国纺联要始终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积极配合、主动承担,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确保机构改革方案在贯彻落实中更加深入细致,理顺工作机制、激活机构活力,明晰机构性质与服务定位。

要站稳人民立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引导行业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产业以持续的技术升级、产品升级、模式升级、服务升级,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尊重人民创造,引导产业在高质量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规则意识、底线意识。树立正确的服务观、权力观,用好影响力、导向力、推荐权,为行业公平服务、为国家尽职尽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从根源上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统一的产业关系。牢记国之大者,树立正确的大局观。要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围绕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服务和谋划产业发展,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和重大原则。要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引导产业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将行业工作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思考,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产业落地生根,释放行业发展对维持社会稳定、推动区域发展、服务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讲政治、守规矩,坚持小道理服从大道理,不打小算盘、不搞小聪明。特别是在机构改革过程中,自觉服从组织安排,从政治高度、全局角度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和个人进退留转,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

坚持求真务实,树立正确的实践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将实事求是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基本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导向。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刻舟求剑、不纸上谈兵,深入企业、深入市场,摸清真实情况、找准真正问题。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找到产业发展的平衡点、着力点。

在行业工作中,我们要在完善政策环境和规划引导方面下功夫,努力推动实现五个平衡。

平衡好制造与服务。强化制造的基础地位,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特别是印染加工、纤维制造等科技含量高,产业影响大的领域要作为高端产业予以支持。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一体发展。

平衡好发展与安全。要全力应对大国博弈、地缘政治的深刻影响,保障原材料供应,积极推动知识、科技等要素的全球转移与循环。深化开放,优化产业链国际布局,提升产业链的安全性与竞争力。

平衡好守正与创新。要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行业的发展要立足产业实际,尊重产业规律,不能“好大喜功”、“喜新厌旧”。要根据发展现实构建产业未来,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发展未来产业。

平衡好价值与责任。围绕双碳目标和社会责任,重塑产业的价值判断、内在关联与成本优势。要坚持科技向善的理念,强化绿色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促进产业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协同共进、高效统一。

平衡好本土与全球。服务全球发展、体现中国担当,纺织是重要力量。坚持开放,要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化国际产能与创新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与两个市场,形成创新驱动、市场拉动、资本带动的发展合力。

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如何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作出了重点部署。稳中求进是工作总基调,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是主逻辑。下半年,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将行业的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上来。

(一)增强内生动力,有效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和市场需求

恢复和扩大需求、提振企业活力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我们要进一步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产业发展、市场复苏。

加强市场主体培育保障。做好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以更加细化务实的服务,推动企业创新涌流、活力迸发。要深化沟通服务,提振企业信心,让企业敢闯、敢投、敢担风险。进一步完善行业公共平台建设和供应链服务,推动不同所有制企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依托产业示范基地、产品开发基地等平台,助力上下游企业合作洽谈。通过供应链大会、交易会等多种活动载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对接。健全企业培育体系。积极对接工信部“千帆百舸”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完成纺织行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入库工作的第四批培育和第一批复核,适时推进“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梯队培育行动计划”课题研究等工作。做好企业服务,强化对企业家的梯次培养,助力企业新老交接、有序传承。

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继续配合工信部开展2023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系列活动,配合商务部开展“发展时尚产业、促进时尚消费”活动,畅通产业循环,推动产业与市场对接。组织好上海联展、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纺机展、大湾区联展,提升展会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品牌效应。顺应消费升级大势,引导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继续做好培育和推广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品牌培育等工作;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在汽车、家居等领域的应用空间。关注平台经济发展,更好发挥新模式、新业态在扩大消费中的作用;推动场景创新、渠道延展、文化赋能,打造新的消费增长点。发挥中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联盟的平台作用,举办好首届中国服装电商时尚主播大赛。引导企业布局下沉市场,激活县乡消费潜力。深化行业检测与质量技术服务,提供更加优质可靠的消费产品,创造更加安全可信的消费环境。

(二)拓展开放深度,推动行业开展更高质量的国际合作

国家正在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们要打开格局、提高站位,强化在投资、贸易、创新等领域的对外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升行业对外开放水平。

增进国际交流,强化发展共识。立足行业需要,提高战略思维,多做顺应全球化大势、符合各方共同利益的事,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国际氛围。持续深化“主场外交”,打造全球性、高能级的行业会议平台。筹备好2023国际纺联年会、第六届世界布商大会、2023世界服装大会,举办中国纺织业“一带一路”大会、中韩日纤维产业合作会议、首届国际纺织服装可持续供应链大会等会议,不断增进各利益相关方在市场、政策、文化等领域的了解。深化双多边交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增进与跨国公司、外国商协会的常态化联系,引导外资企业增强信心、稳定预期;继续深化与联合国等机构合作,加强与国际纺联在标准、智库、社会责任等领域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在新疆棉等重大问题上要坚定原则立场,提升研判能力,增进全球理解,维护产业利益。要讲好中国纺织故事,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推进国际合作,拓宽市场空间。要服务行业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充分发挥展会平台作用,持续扩大办展规模、提高办展质量、提升国际影响,帮助企业收获新订单。要更多关注中亚、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采购需求,促进行业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继续深化研究,拓展国际贸易投资地域的研究范围。开展RCEP专题培训等工作,帮助企业把握新的贸易规则和投资机遇。以纺织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为工作抓手,有针对性、前瞻性地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和重点国家、纺织工业园区的投资考察、深度对接等活动,引导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重构。持续跟踪企业海外项目发展动向,更新企业境外投资项目数据库。要高度关注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引导企业加强合规管理、规范海外经营行为,支持中国企业海外维权。

(三)夯实产业根基,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与有序转移

要坚持以制造为核心,顺应产业布局调整的经济规律和产业高端化的历史趋势,引导行业打造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产业在守正创新中增强能力。进一步巩固制造环节的核心地位。引导企业补短板、锻长板,不断完善从纤维材料生产、纺织染加工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全产业链制造体系,强化产业的规模优势、体系优势。顺应新科技革命浪潮,推动建设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强化产业与新材料、数字经济、大健康等领域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抢占未来发展主动权。要加强行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提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基础能力。依托数字化创意与协同设计重点实验室、现代纺织产业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行业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应用。举办行业投融资论坛等活动,加快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推动产业在区域调整中平衡发展。借力各省重视产业发展的政策东风,加快推动产业与区域协同发展。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东部沿海产业的引领优势与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优化产业布局。深入开展集群与园区的调研、培育、服务工作。通过举办行业活动、论坛等方式,引导各类要素向产业合理流动、高效集聚,提升集群效能。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举办好区域纺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会议、2023年现代化纺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论坛等活动,总结推广发展经验,探寻未来之路。做好区域交流对接活动,引导东部地区与中西部、东北地区构建更加紧密高效、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体系。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优势资源、特色资源、非遗资源,因地制宜培育特色集群。继续围绕城市群生态布局行业活动,引导优质产业资源要素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圈转移,以产业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联动发展。

(四)坚持自立自强,推动产业构建自主可控的知识体系

要善于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提炼认知论、形成方法论,在持续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中,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纺织知识体系。

深度挖掘优秀文化。要夯实文化根基,充分发挥文化要素对行业品质提升、品牌建设的作用,将文化自信转化为产品自信、品牌自信,提升发展软实力。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发掘、研究与转化,使之系统化的体现在色彩、图案、面料、款式上。举办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开展手艺设计师培训等项目工作,引导行业加强对纺织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价值转化。要强化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融合创新。继续深化当代生活方式研究,发布全价值链流行趋势,引导企业提升原创设计能力,形成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大师、大牌、大事”为抓手,通过举办时装周、时尚论坛、设计峰会等活动,强化与世界优秀文明的交流互鉴,加快提升中国时尚的感染力、影响力。

强化科技服务能力。要坚持全局思维,引导行业加快形成引领性的战略科技力量。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探索以新型举国体制助力产业加快突破卡脖子环节。持续完善国家级先进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做好成立国家先进技术纺织品创新中心相关工作。要坚持系统思维,提升产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丰富强化行业协同创新联合体等组织与服务,以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切实解决好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问题。要坚持落地思维,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继续做好行业科技成果推广等工作,举办好各类科技大会,贯通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工程应用、产业化、商业化的创新链条。聚焦材料、工艺、装备等基础领域,坚持问题导向,提高制造创新和工业设计能力。

弘扬产业精神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新时代纺织行业精神,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行业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新风尚。继续做好首批全国纺织行业“最美纺织工”推树、中国纺织大工匠命名推介等工作;在全行业深入开展创建赵梦桃小组式全国纺织行业先进班组等活动。深度挖掘优秀企业家精神特质和典型案例,总结推广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成功企业家的实践经验,弘扬企业家精神。树立高端创新人才典型,表彰评选行业优秀设计人才、科研领军人才、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弘扬创新精神。

(五)聚焦责任价值,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后劲

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行业生产力,推动行业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之美相融共生的发展形态,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更多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行业服务,引导产业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继续做好绿色发展的战略研究。聚焦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与行动方案,推动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建设。继续扩大“绿色纤维”认证的市场推广和产品对接宣传,引导企业开发生态环保产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行业把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响应国家能耗双控政策。办好节水增效劳动竞赛等活动,开展节能降碳先进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筛选、试点、推广工作,完善绿色标准体系。进一步构建废旧纺织品服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施“旧衣零抛弃”专项行动等。稳步推动产业优化产能,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深化产业社会责任建设。以人本责任、环境责任、市场责任为重点,引导企业将社会责任系统纳入生产体系、价值体系、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企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贡献度。持续创新社会责任建设体系与工具方法,延展适用主体与领域。做好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企业ESG绩效评估、企业社会与环境尽责管理培训等工作。继续完善行业诚信体系和信任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使各方利益诉求得到良好实现。从战略高度抓好稳就业,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大学生等青年就业;通过开展全国纺织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落实家庭友好企业(FFF)项目等工作,引导企业打造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让企业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员工。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培训体系,办好各类技能大赛,帮助广大职工实现全面发展。

(六)做好分析研判,提升服务产业发展和政府决策能力

我们要立足当前与长远,从改善社会预期出发,从增强内生动力出发,从化解风险隐患出发,做好行业引导工作。

进一步强化调研体系。调研与统计是联合会各项工作的基础,是支持政府决策、服务企业的依据。行业调研要做好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调研、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新时代新情况的前瞻性调研、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行业统计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创新。定期开展企业景气调查和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增强对行业与形势发展的研判;拓宽数据采集渠道,提升信息监测与研究质量。产业数据具有高度的价值性和敏感性,在产业安全中居于重要地位。要牢固树立数据安全意识,规范数据管理,提升对行业关键数据资源的保护能力。同时,聚焦提升产业主动权、话语权,围绕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产业竞争力评价、品牌价值评价、产品创新能力评价、集群和园区试点示范评价、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试点示范评价等领域,完善、推广中国的纺织行业认证。

进一步强化研究体系。立足国家战略和行业实际,统筹当前形势与长远发展,从全局高度绘制产业蓝图。研究发布《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和配套文件,为行业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指引。深入开展政策性、前瞻性研究工作,帮助企业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继续做好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委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委托的研究课题。完成《纺织工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研究》、《纺织产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路径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项目。不断提升研究的系统性与引领性,持续加强对扩大内需、防范风险、科技创新、产业转移、绿色转型、工业文化等领域的研究,科学引导行业发展。

进一步强化宣传体系。做好行业宣传工作,塑造中国纺织工业新形象。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多形式、多视角展现行业创新实践、宣传行业崭新形象。特别要强化对《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的宣传力度,引导政府、社会、金融等领域全面了解、正确认识行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发展方向与关键作用。强化会刊和行业媒体的能力建设与资源支持,提升行业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强化融合思维,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主动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和社会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发出行业声音。通过摄影大展、各协会周年纪念活动等方式,展示行业发展新实践、新形象。

不畏山高路远者,山川回馈以奇绝秀色;不惧风高浪急者,大海回报以壮丽风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涵养稳的定力、保持进的姿态,务实推进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添人间锦绣,创美好未来。

(来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办公室)

纺织导报网站版权及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导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导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也无法保证其内容之准确性或可靠性。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4463638转8850 电子邮箱:info@texleader.com.cn

纺织导报官方微信

intertext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