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科技资讯

核壳结构纺织品实现协同持续冷却与自适应湿度调控

10月16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人们面临热应激相关疾病的风险日益增加。人体与纺织品微环境之间的热湿平衡对舒适度和健康管理至关重要。然而,设计一种能够同时实现持续冷却和动态湿度调节的纺织品,仍是一项重大挑战。现有技术如单向导湿、辐射冷却和相变材料等虽取得进展,但往往在动态场景中难以智能响应微环境温湿度波动,尤其是在人体代谢发生变化时无法兼顾持续热管理和实时湿度调节。

近日,东华大学丁彬教授、王先锋研究员团队开发出一种热湿调节纺织品(TMRT),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构建了核壳微/纳米纤维结构,外壳为湿度调节聚合物,内核为热响应聚合物。该TMRT表现出极高的中红外发射率(99.82%)和低太阳反射率(7.71%),具备出色的接触冷却系数(0.43 W·cm⁻²)和超低热阻(0.08 (m²·K)·W⁻¹),在40°C环境下可降低皮肤温度约6.6°C。同时,其湿阻低至2.49 (m²·K)·W⁻¹,水蒸发率高达0.59 g·h⁻¹,湿度传感分辨率达0.5%相对湿度(RH),能够实现快速湿度响应与调节,为人体提供舒适微环境,有效解决防护服中的热湿积聚问题。相关论文以“Synergistic Sustained Cooling and Adaptive Moisture Regulation Enabled by Core–Shell Structured Textiles”为题,发表在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


研究团队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TMRT。如图1所示,该纺织品以聚氨酯(PU)和聚乙二醇(PEG)为纤维内核,实现热响应冷却;外壳则结合PU与高比表面积活性炭(AC),赋予其湿度传感与调控功能。TEM图像清晰展示了纤维的核壳结构,光学性能测试显示其具备超高MIR发射率和低太阳反射率。透气性实验中,碎纸在TMRT覆盖的杯内剧烈跳动,证明其具有优异的透气性。机制示意图进一步阐释了吸附-相变耦合效应如何实现持续冷却与长效湿度调节。


图1:TMRT的设计与制备 a) TMRT的材料、制备及其冷却、湿度调节、透气与透湿特性的示意图。 b) TMRT中具有核壳结构纤维的TEM图像。 c) PU、PPEG、PAC和TMRT的太阳反射光谱(0.25–2.5 μm)与红外发射光谱(2.5–25 μm)测量结果。黄色区域表示AM 1.5标准太阳光谱,蓝色区域表示大气透射率。 d) 展示TMRT透气性的照片。 e) TMRT持续冷却与长效湿度调节的机制示意图:吸附-相变耦合与共生效应。

图2聚焦于TMRT的孔结构特性。FTIR和XRD分析证实了PEG与PU之间的分子间氢键作用,增强了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孔径分布显示TMRT具有优化的孔结构,平均孔径为1.82 μm。BET比表面积和孔隙率测试表明,TMRT的比表面积达4.41 m²·g⁻¹,孔隙率为89%,N₂吸附-脱附等温线显示其具有介孔结构。表面粗糙度与接触角测试显示TMRT初始接触角为100°,水滴在17秒内被完全吸收,展现出超亲水特性。


图2:孔结构表征 a) PU、PPEG、PAC和TMRT的FTIR光谱。 b) AC、PPEG和TMRT的XRD图谱。 c) PU、PPEG、PAC和TMRT的孔径分布。 d) PU、PPEG、PAC和TMRT的平均孔径与最大孔径(Dmax)。 e) PU、PPEG、PAC和TMRT的BET比表面积与孔隙率。 f) PPEG和TMRT的N₂吸附-脱附等温线。 g–i) PU、PPEG、PAC和TMRT的光学轮廓图像、表面粗糙度(Ra)及表观水接触角变化曲线。

在冷却性能方面,图3的DSC曲线显示TMRT具有双峰熔融行为,熔融焓为35.21 J·g⁻¹,相变温度适应人体舒适范围。其接触冷却系数远超国家标准,热导率为0.08 W·m⁻¹·K⁻¹,热阻极低。模拟皮肤实验表明,TMRT在40°C条件下可使皮肤温度降低约6.6°C,红外热成像显示其表面温度始终低于传统PET面料。持续冷却测试中,TMRT在60分钟内表面温度保持在29.8°C以下,达到二级持续冷却性能等级。


图3:冷却性能 a,b) PU、PPEG、PAC和TMRT的DSC曲线(a)、熔融焓与熔融温度(b)。 c) PU、PPEG、PAC、TMRT及商用PET的Qmax、热导率(λ)和热阻。 d) 表征冷却性能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e) PET和TMRT覆盖在模拟皮肤上在35°C、37°C和40°C下的红外图像。 f) 模拟裸露皮肤、覆盖PET和覆盖TMRT的模拟皮肤在室温下20分钟内的连续温度变化。 g) PET和TMRT的持续冷却性能。

湿度调节性能如图4所示,TMRT的透湿性最高(10.14 kg·m⁻²·d⁻¹),湿阻最低(2.49 (m²·K)·W⁻¹),水蒸发率显著优于PET。在密闭环境模拟器中,TMRT能在19分钟内将90% RH的高湿环境降至舒适水平,而PET需35分钟。连续加湿-平衡循环测试中,TMRT表现出快速的湿度响应与稳定性。长期循环与洗涤测试证实其具备优异的耐久性与耐洗性。


图4:湿度调节性能 a) PU、PAC、PPEG和TMRT的透气性与透湿性。 b) PU、PAC、PPEG、TMRT和PET的湿阻。 c) PET和TMRT的水蒸发率。 d) 评估湿度调节能力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e) PET和TMRT在35%、60%和90% RH条件下60分钟内的连续相对湿度变化。 f) PET、TMRT及环境在20–90% RH连续加湿-湿度调节循环测试中的动态相对湿度曲线。 g) TMRT在周期性加湿-湿度调节循环及干燥变化下的长期循环测试。

机械性能与实际应用测试结果见图5。TMRT在干态和湿态下的拉伸强度分别为5.88 MPa和6.56 MPa,拉伸应变达131%和122%,湿态强度增强归因于AC吸水膨胀与界面氢键网络。循环拉伸测试显示其具备良好抗疲劳性能。在实际应用中,TMRT与PET组成的双纺织系统在跑步机测试中显示出更低的微环境温度和湿度,参与者反馈TMRT侧舒适度更高。即使在模拟沙漠高温条件下,TMRT仍能维持稳定舒适的微气候。


图5:机械性能与实际应用 a) PU、PPEG、PAC和TMRT的干态与湿态拉伸强度对比。 b) TMRT湿态力学增强示意图:分子键合与水化效应的协同耦合。 c) TMRT在50%应变下的循环拉伸测试。 d) 实际室内应用试验示意图,集成TMRT与数据记录器监测防护服内外温湿度。 e) 在跑步机上进行实时热湿调节性能测试的照片,测试者穿着贴有TMRT和PET的防护服。 f) 热相机记录的实时热湿调节性能测试过程。 g,h) PET和TMRT双纺织系统微环境在实时热湿调节性能实验中的定量温度(g)与湿度(h)测量结果。

综上所述,该研究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开发出具有持续冷却、湿度调节、穿戴舒适和耐久性能的TMRT。其核壳结构协同作用实现了优异的热辐射冷却与快速湿度响应,为人体提供更凉爽、干燥的微环境。这项研究为下一代功能纺织品开辟了新途径,在个人防护、医疗健康及极端环境如航空航天、军事和消防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纺织导报网站版权及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导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导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也无法保证其内容之准确性或可靠性。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4463638转8850 电子邮箱:info@texleader.com.cn

纺织导报官方微信

intertext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