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
在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社会责任的时代背景下,为积极推动非遗手工艺传承发展,向困境妇女及家庭传递温暖,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联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组织了2024“织爱行动”非遗公益探访活动。
11月28—30日,“织爱行动”非遗公益探访活动走进贵州。活动由非遗手工艺调研、专题研讨会、公益关怀行动组成,力求深入挖掘非遗手工艺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探索古老手工艺与现代时尚的融合路径,并通过实际行动关注弱势群体,展现行业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精准对接,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本次活动还得到了中国服装协会、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的支持。
纺织之光基金会、妇基会天才妈妈项目组等主办单位代表,真维斯、雅莹集团、安正时尚集团、宁波久耀、广州纺织工贸集团、赢家时尚集团、芳芳服饰、清远萃美、依趣服装、墨话通服饰、可然朴简服饰等单位及品牌企业的负责人、设计师、非遗推广大使,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当地妇联及梦想工坊带头人等参加了探访活动。
探访考察:
开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创意之门
蜡染、扎染、侗布、马尾绣、粘膏染……在贵州,富有深厚文化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难题。当地的传统手工艺者正积极寻找新的出路。本次“织爱行动”非遗公益探访行动非遗手工艺的传承及其与现代时尚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平台。
探访中,嘉宾们走进贵州省黔东南丹寨县,亲身感受了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之一——蜡染的魅力。当地梦想工坊的工作人员向嘉宾们介绍了蜡染的原理和魅力。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在浸染中,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青花白瓷中蓝与白的浸透、交融,仿佛在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美学与古老传承的故事。天才妈妈——蜡染梦想工坊陆续带动了近400户困境人家。他们的愿望是把苗族的文化、服装,展览并传承。
在了解全部流程后,大家纷纷拿起画笔,一笔一画地镌刻起花型图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是中国古代三大印染色技术之一。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扎染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各不相同,是手工印染的独属浪漫。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布是侗族服饰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侗族赠送客人的最佳礼品,侗布织布原料、染料均源于自然,一纺、二织、三染、四蒸捶,繁杂的工序凝聚了侗族妇女千锤百炼的精华,共创可持续性的绿色潮流布艺新发展。
此次重点探访的另一项非遗工艺即是被称为古老与神秘刺绣“活化石”的马尾绣。马尾绣是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了上千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是马尾绣的传承地,该地梦工坊的工作人员表示,马尾绣以马尾为刺绣原材料,将自然万物和民俗事象经过想象加工后,颇富民族韵味和艺术效果,马尾绣工艺十分复杂,绣品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夸张,又不失古朴、典雅。马尾绣往往综合运用结绣、平针、乱针等多种刺绣工艺,陪衬和凸显马尾绣工艺的特色。
探访期间,嘉宾们还参观了当地的粘膏染工坊。瑶族的粘膏染工艺是一项神奇而独特的传统技艺,其工艺过程复杂而精细。粘膏染前期工艺有煮纱、跑纱、织布、粘膏、制靛等,中期有棉布砑光加工、熔热粘膏、绘制图案、配制蓝靛、浸染蓝靛、脱膏清洗、浸染淡蓝等,后期工艺有上浆加工、刺绣图案等。目前,粘膏染所制成的工艺品已成为当地热门的旅游商品。据悉,瑶族树膏染技艺已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经过3天的考察交流,探访嘉宾们深受启发。他们从企业角度出发,提出了多种非遗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他们强调,非遗的传承需要从产品设计层面赋能,增强设计创新的力度和传统纹样的应用,以期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的活力。
肩负使命,
传递来自行业的爱心与温暖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织爱行动”非遗公益探访贵州行捐赠仪式。探访嘉宾们走进困境妇女家庭,为他们送去关怀物资。这些物资承载着来自服装服饰企业的爱心与温暖,展现了行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捐赠仪式由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组织,得到了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广州纺织工贸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利工民针织有限公司、广州纺织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芳芳服饰设计有限公司、广州依趣服装有限公司、广州墨话通服饰有限公司共捐赠服装210件,被子55条。同时在探访过程中还发放了母亲邮包。
座谈交流:
“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
本次活动是守护和传承中华民族非遗文化的有力举措,构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优质平台,有利于服装企业、专家学者、设计师与当地手工艺者之间的交流切磋,发掘服装服饰行业与非遗结合的新商机。
活动最后还举行了座谈会,与会嘉宾们就此行所感进行了交流。“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是本次活动中谈论最多的关键词。
贵州省黔东南榕江县的梦想工坊带头人杨成兰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她曾是贵州民族大学的教师,响应乡村振兴战略,2016年辞职回乡创业,专注于传统织染。回忆过往,杨成兰表示,“起初,我在一个不到30平米的猪圈工作了三年。经过八年努力,我们把一个荒坡变成了现在的基地,我非常感激大家给予的爱和温暖。许多朋友、社会资金和爱心企业都给予了支持和捐赠,让我能更加从容地面对困难,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其中。”
“从报名阶段直至正式探访,我深深地被大家的热情和当地居民对传统纺织工艺的坚守与热爱所感动。”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翠竹向参与本次活动的服装协会、设计师协会、妇基会、当地妇联、捐赠企业家以及爱心人士等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她指出,本次活动的初衷是借助服装企业设计师的才华,推动贵州非遗手工艺产品的市场化进程。杨成兰老师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她在抖音上开设了自己的店铺和工坊,成功迈出了市场化转型的关键一步。希望这种模式能够得到推广,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非遗文化。
“能与服装企业家和贵州当地的朋友们共度这趟旅行,真得不虚此行。”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纺织之光基金会理事杨金纯对此次探访的印象极为深刻。他指出,未来将动员更多企业家积极参与,与纺织之光基金会携手,共同投身慈善事业。
从事慈善事业超过十年的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侯亮表示,最开始协会以捐赠的形式做慈善,直到近年来与纺织之光基金会等机构合作探索出了新的公益形式。这次探访活动让他感受到,他们在捐赠中实现了赋能产业发展,形成了一种捐赠生态。在倡导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品牌对非遗元素的开发尚有提升空间,他希望通过推广非遗文化,让服装品牌与非遗建立联系,让传统产品得到更多关注。
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叶奕莉谈到,本次非遗公益探访带给我很多感动,为企业家、设计师的热情参与而感动,为工坊手工艺人传承精神而感动。一个项目,凝聚了一批人,传承了传统文化,弘扬了匠人精神,为美好生活带来了曙光!作为省服装非遗工作站,协会将和基金会一起,继续搭建好平台,把织爱行动成果传播出去,让非遗为服装赋能,让品牌带着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走向世界!
“非遗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就是被需求。”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芳芳服饰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燕提到,通过将贵州丰富的蜡染、苗绣、土布织造等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纺织设计,不仅展现了传统工艺的独特美感,更赋予了其实用价值。李小燕希望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携手合作,非遗技艺为核心,服装服饰为载体,为非遗技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通过实地考察,能更直观地感受独特的图案和文化,这对于产品设计和市场策略也将产生重要影响。”安正时尚集团行政总监、安正基金会秘书长郑文东表示,近年来中高端男装的非遗含量越来越高,这次他发现很多亮点,他计划让公司的设计师、管理层亲自来体验,学习并吸收当地及少数民族的传统元素。
“欢迎各位来贵州采风,为我们的企业和文化项目提供支持。”贵州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熊烨表示,很高兴能搭建平台,助力非遗手工艺工坊与设计师、企业建立的沟通交流。“希望我们一群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让指尖上的技艺转化成指尖上的经济,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通过与领导、企业家和设计师的交流,我深刻感受到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感谢纺织之光等带给我的美好而深刻的体验。”旭日集团驻京行政事务代表王芙蓉感慨道,真维斯坚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多年来,真维斯一直在尽企业的绵薄之力,助力纺织服装行业人才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应从小抓起,建议以纪录片方式进行文化传承,让全国小学生了解非遗之美。
“雅莹集团始终致力于将民族元素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这次探访我对‘刺绣’印象深刻。”雅莹集团基金会副秘书长吴佳谚介绍到,雅莹与贵州很有缘分,公司的设计师经常到贵州采风。今年雅莹与非遗剪纸传承人合作,由23位绣娘连续工作40天完成,制作了一件华服。这个过程不仅为绣娘带来了经济收益,也推广了贵州文化。
“我很少有机会与同行交流,但这次与雅莹、安正等优秀企业家的交流,让我认识到公益事业的意义和趣味性,未来希望能与更多设计师和企业合作,共同推动民族公益项目的发展。”赢家时尚集团、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柴琳林表示,与纺织之光、妇基会、同行等相遇贵州是缘分使然。未来希望能继续参加此类公益活动,碰撞出新的公益火花。
“这次的聚会让我感受到了服装行业的温暖和力量。”广州可然朴简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荣辉谈到,这次的交流让其领悟到,“我们不仅是在销售产品,更是在传播文化。我们的服装不仅仅是布料和设计的结合,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审美的融合。通过服装我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设计师的才华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这是一次很有收获的访学活动,受益很深!”“这种探访对接公益活动形式非常好,希望能够延续下来,我已经在期待下次再相聚的机会了”“我们一群人因为一件事聚在一起,很有意义,感恩纺织之光与妇基会的组织和策划”“希望我们都能做有温度的人”……探访嘉宾们在返程途中仍然意犹未尽,不断反馈此行的收获与感悟。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4463638转8850 电子邮箱:info@texleader.com.cn
纺织导报官方微信
© 2025 《纺织导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9259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125号
Powered by Seek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