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期,钱之光就对发展化学纤维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并对发展目标和步骤形成了一个比较具体的初步设想,“根据中国当时的资源状况和技术条件,发展化纤可以从粘胶纤维开始,以后条件具备时再发展合成纤维”。钱之光希望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使中国的化学纤维年产量分阶段、有步骤地达到占纺织纤维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直到二分之一。但当时中国正在以建设重工业为中心,化工部门又以基础化工为主,化学纤维排在最后,根本无力顾及。
钱之光认为出于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需要及早为发展化学纤维多做些准备工作。1953年。钱之光向中央作了发展化学纤维工业的报告;1954年秋,部机关成立了化学纤维筹备小组,在钱之光设想的基础上着手勾画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蓝图,首抓丹东化纤厂和上海安乐人造丝厂进行恢复和改造,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由纺织系统自行建设新厂。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1955年9月,钱之光率领中国纺织工业代表团一行七人赴苏联考察了两个月。钱之光侧重考察了化纤工业,其中包括粘胶纤维、醋酸纤维、卡普纶(锦纶)等生产厂。他特别看中了粘胶和卡普纶两种纤维,注意这两种化纤的生产流程,并收集了设备制造的资料。回国后正值编制第二个五年计划,就在“二五”计划中列入了拟从苏联进口成套设备。但在与苏联的谈判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于1956年以原订计划投资从民主德国引进年产5000t粘胶长丝成套设备和年产380 t锦纶长丝试验设备,建设保定化纤厂和北京合成纤维试验厂。
旧场恢复与改造
上海安乐人造丝厂原是民族资本建立的一个试验厂,设备从法国进口,由于设备缺损,长期没有投入生产。1956年,纺织部开始对该厂进行恢复和改造,到1958年“五一”正式投入生产,纺出了中国第一批人造丝。
丹东化纤厂原是日本侵华时期东洋人造丝株式会社从日本搬迁到丹东的旧设备。1941年投产,实际日产水平只有2 ~ 6 t。抗战胜利前夕又被日军破坏,到东北解放时已无法生产。纺织部在1955年底决定对该厂修复改建。1956年5月完成初步设计,日产粘胶短纤12 t。上述两个厂复工扩建工作完成后,年产能达到5000t,这是中国粘胶短纤维生产的起点。
兴建纺织新厂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筹备,保定化纤厂于1957年10月正式动工兴建。1959年10月第一纺丝区开始生产,到1960年7月全厂4个纺丝区全部投产,年产量达到7000t,所产人造丝成为全国的优质产品。
北京合成纤维试验工厂于1957年建成,并移交给了化工部。至此,中国粘胶纤维的年生产能力已达到1万多吨。虽然规模不大,但从无到有跨出了第一步,为以后化纤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特别是由于保定化纤厂采用了当时民主德国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从而为中国培养和输送了专业人才,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生产技术、企业管理和建设方面的经验,在中国化纤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4463638转8850 电子邮箱:info@texleader.com.cn
纺织导报官方微信
© 2025 《纺织导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9259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125号
Powered by SeekRay